读宋史,对外敌战役最多的,就是契丹。
契丹因为后晋石敬塘的缘故,白白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从一个没有根据地的游牧民族,一下子拥有了富饶的根据地,实力立马壮大起来。
宋太祖赵匡胤消灭了西蜀、南唐和北汉以后,一直对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心里耿耿于怀。只是时势相易,今时的契丹非昔日可比,急切之中确实难以攻克。
中国无论哪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领土问题上,空前的一致,那就是疆域的统一。
可是契丹已经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了。他以幽州(今北京市)为首都,学习中华文化,也建立了制度统一的政权。
何况,他的游牧骑兵依然骁勇,又有了后勤的强大保障,更是不可能轻易被打败。
契丹已幽州为依托,以外城为据点,经常南下搅扰大宋边疆。这可不是以往,抢夺了就跑,而是逐渐蚕食城镇,建立契丹的行政管理体系。
而大宋每丢一个城池,往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重新夺回来。
可是对于契丹,只是回到起点而已,没有什么损失。对于大宋,却是劳民伤财,不堪重负。
其实这种局面,仍然和宋太祖赵匡胤有着紧密的关联。
大宋朝廷之上,武将们其实人才济济。石守信、高怀德、杨业、潘仁美、呼延赞这五员战将,都是久经沙场的猛将。
石守信、高怀德和潘仁美是跟随赵匡胤最久的大将,也是最为忠诚的统军将领。
呼延赞是在大宋攻打北汉时,亲自投军的大将。在收复北汉的过程中,让赵匡胤亲眼见到了他的勇猛。攻克北汉后,亲自御赐钢鞭一条,“上打昏君,下打佞臣”。
杨业更厉害,号称“金刀杨无敌”,原先是北汉的将领,因为北汉无道而投降大宋。赵匡胤得到杨业,曾经大喜过望说:“杨老头来了,我从此无忧啦。”
这些猛将,尤其是杨业,常年镇守边疆,和契丹多次交战,都是以胜利而告终。
契丹可以不怕大宋的任何将领,包括赵匡胤在内,唯独惧怕杨老头。
可是最终,赵匡胤因为残唐五代的武将叛乱的事例太多,为了防止武将们造反,他及早地将石守信等大将,先行解除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呼延赞虽然在朝内,赵匡胤改革了军队制度,让呼延赞、潘仁美这些武将们只有领兵的权利,却没有治军的权利。
高怀德和呼延赞一样,使得一手好钢鞭。他的弟弟高怀亮也是非常勇猛。
高怀德兄弟多次向赵匡胤表示,要去和契丹开战,保护边疆的安宁。可是赵匡胤表面上认可,实则对两个人心存疑虑。
那是在攻打西蜀的时候,高怀德曾经不听将令,私自按照自己的作战方针出战。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最容易犯了皇帝的忌讳。
《亮剑》中的李云龙,曾经私自攻打平安县城。虽然此战打赢了,却也受到了上级的处分。
高怀德兄弟勇冠三军,虽然打赢了,赵匡胤嘴上嘉奖,心里却永远卡了一根刺。
最终,赵匡胤派了杨业去镇守边疆。
一来,杨业和契丹多年的征战,非常了解边疆的局势。
二来,杨业属于半路出家,投降给赵匡胤,不会产生异心。
三来,杨业刚投降,和朝中文武大臣都没有什么交情,不怕他内外勾结。
即使如此,赵匡胤仍然暗地里密令边疆管理后勤的官员,不要给杨业足额的兵马和粮草。
杨业是在一次与契丹交战,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头撞李陵碑而壮烈牺牲的。
原因就是管理后勤的官员没有给足兵马,还不派援军。致使杨业孤军奋战,突围无望而选择战死。
武将不怕死在战场上,就怕死在自己人的暗刀子下面。
赵匡胤还是很讲义气的皇帝。至少,石守信、高怀德、呼延赞、潘仁美等武将,都快快活活地当着富家翁渡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五大武将,无论哪一位,都可以和契丹军队大打出手。
可惜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改革了军队和军事制度,更让自己的这种思想,变成了大宋的国策“重文轻武”。
曾经有一次殿试,一个举人意外考取了武状元,他却宁愿不要。因为武状元并不显明,还是文状元更得人心。
所以大宋初期的武将人才济济,只是因为宋太祖的原因,才不得不让契丹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