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说了,帝太戊虽然与他的父亲、兄长不同,任命了伊陟、臣扈为卿士,但他自己还是太贪玩,荒废了六、七年不务正业。直到桑谷共生于朝的异象发生后,吓坏了这位君王,再加上伊陟巧妙的劝诫,让他痛改前非,带着商朝重新变得强盛。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位商代第一位中兴之君都做了哪些努力。
1、身体强健,长寿有为:
大家看到这里恐怕要提出疑问了,这治国就治国吧,咋还跟长寿有关呢,难道寿命短还不能干事业了?
其实,大家还真别小看了这一关键问题,历史上就有多少次先王的改革进行到一半,由于新君登基理念不同而被废止的。所以在位君王能有个好身体,把政策推行下去是十分关键的。
帝太戊就是一位长寿的君王,据史书记载,他本身在位就有七十五年之久,加上之前他父亲死后两位兄长总共执政的二十九年,说明他至少有一百零四岁以上的寿命。正因如此,才给了他足够的时间,让商朝在衰落三朝后得以中兴。
2、能臣贤士云集于朝:
一个王朝是否能够走向强盛,除了贤明的君主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在于是否有能臣来辅佐国君。帝太戊一朝就很幸运,国君手下有着众多能臣伴其左右。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卿士伊陟和臣扈以外,还有巫咸、王孟、中衍等人各司其职,才让商朝重新走向强盛。
3、内修政德,上下和谐:
帝太戊在“桑谷共生”之事以后开始勤政修德,这让卿士伊陟很是欣慰,便把此事告知巫咸,让他做文颂扬君王。于是,巫咸便作了《咸乂》四篇将此事记录了下来,并好好的称颂了一下帝太戊、伊陟君臣的良好关系。只可惜《咸乂》原文已经遗落,今不得见。
除了大臣颂扬君王以外,帝太戊也不忘夸赞自己的手下。一次在太庙祭祀时,帝太戊便大加赞扬了伊陟,并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伊陟感谢君王对自己的器重,特作《伊陟》、《原名》二文以表谦让。
如此和谐的君臣关系,怎能不使得商朝上下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商朝能在帝太戊一朝中兴起来,从这里便可见一斑。
4、敬天顺地,拜祭山河:
祭祀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普通百姓家还要经常祭祀先祖、神灵,对于君王来说更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可在帝太庚、小甲、雍己三朝,由于怠惰国政,这祭天祀地的事早就抛之脑后。
帝太戊初期也因贪图享乐,并没有举行祭祀,当他悔过自新后,这种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自然也要尽快开始。据《竹书》记载,在帝太戊十一年,君王特命巫咸祭拜山川,可见国家祭祀已经得以恢复。
5、礼尚往来,控制四夷:
在夏商周时期,虽然国家疆域已经十分辽阔,但王朝仍然是由各个诸侯国联合组成的,并没有形成像秦朝以后大一统的局面。这就有了朝中强盛,则四方臣服,一旦朝中政事混乱,便四方离叛、不来朝拜的现象。
在帝太戊之前,由于三代君王的怠政,这种四方不朝的现象再次发生。直到帝太戊开始勤于国政以后,商朝恢复了以往的昌盛,这才使得四方诸侯再次来朝贡。据《竹书》记载,帝太戊二十六年,西戎地区的诸侯便又开始朝贡,之后陆续有四方夷邦来朝,至六十一年东夷九国来朝后,总共有七十六个之前叛离商朝的邦国再次臣服,商朝复兴。
为了加强对四方的控制,帝太戊除了做好迎接四方来朝的工作以外,还派出了自己亲善团安抚各邦国。据史书记载,王孟就曾担任过帝太戊亲善团的团长,访问过西戎各邦。正是这种交流活动的频繁进行,使得商朝加强了对夷邦的控制。
6、研发军备,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与国防力量息息相关。帝太戊时期,君王就任命了中衍担任车正,并于四年后便发明了“寅车”这种当时先进的战车,这就大大增强了商朝的军事实力。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慑着四方,也是四方夷邦能这么快就重新臣服的原因之一。
7、主抓生产,获得钱粮大丰收:
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粮食的产量是关乎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如果年年歉收,百姓无法吃饱,自然要引起动乱。帝太戊一朝,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杜绝了这种恐慌的发生。据《竹书》记载,在帝太戊四十六年时,天下还获得了大丰收,为国家积累了足够多的钱粮财富,也为商朝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帝太戊这位中兴之君在位时所做的努力,正是他们君臣的不懈奋斗,成就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而这位带领商朝重回强盛的君王,不仅获得了当朝人民的尊敬,也被历代商朝后人所供奉,得到了商中宗的庙号。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帝太戊、长寿、能臣云集、内修德、敬天地、外制夷、强军事、丰钱粮、商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