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众多人物的死亡时间与原因都是和历史对不上号的,其中原因很多,待我细细讲来。
第一种情况叫经验包死,代表人物有麹义、吕旷和吕翔
先说麹义,他本是袁绍帐下一员猛将,最后是因为受到袁绍猜忌而被杀,但在演义里,他被罗先生果断当成了经验包送给了刚刚出场的赵云——麴义马到,先斩执旗将,把绣旗砍倒。公孙瓒见砍倒绣旗,回马下桥而走。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
而吕旷、吕翔两兄弟更倒霉,本来以为投降曹老板之后就可以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用发愁了,结果没想到罗菊苣大笔一挥,他俩就在新野被当成经验包投喂给了要闲得长毛的张飞和赵云——吕旷出马曰:“吾乃大将吕旷也。奉丞相命,特来擒汝!”玄德大怒,使赵云出马。二将交战,不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玄德麾军掩杀,吕翔抵敌不住,引军便走。正行间,路傍一军突出,为首大将,乃关云长也;冲杀一阵,吕翔折兵大半,夺路走脱。行不到十里,又一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挺矛大叫:“张翼德在此!”直取吕翔。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死。
如果说麹义他本来就死在了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期间,罗先生只是给他换个死法来衬托下主角,还不算太冤的话,那吕旷吕翔两兄弟简直就是冤比窦娥了,本来投降之后啥事没有,结果生生被罗先生拖出来写死……
第二种情况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死,代表人物有甘宁、潘璋、马忠、吕蒙、太史慈(我真不是黑吴国)
先说甘宁,这员东吴虎将的事迹自不必说,在历史上他在夷陵之战之前就死了,而且是病死。但罗菊苣可能觉得刘皇叔那仗打得太惨了,读者读起来会太憋屈,所以就将这员东吴大将复活,之后让他死在了蛮王沙摩柯的箭下——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
而潘璋、马忠和吕蒙这三位联手害死关羽的家伙,死得就更是一个比一个惨了,潘璋被关兴砍了脑袋,马忠被刺杀了,而吕蒙是被关二爷索命而死——为了读者不被气出心脏病,你们三位一路走好吧!而太史慈其实属于另外一种喜闻乐见,他做为曾经和王一起并肩战斗过的男人,却在206年就早早去世了,这样的结局读者怎么可能接受!于是罗先生只能在209年的合肥之战里强行把已经入土三年了的太史子义给拉了过来,并最终战死沙场。望着被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的夕阳,太史子义说出了那番荡气回肠却又充满不甘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第三种情况,叫做轻轻地,我走了死,代表人物有赵云和马超
在五虎将里,真正描写了死亡细节的,只有关二爷、张飞和黄忠,而赵云和马超的死则只是由报信的人通报下就完了,虽然在得知死讯之后丞相也都是痛哭不已,但给人的震撼远远不及将死亡细节给写全了。从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武将的死法是可以不按历史来的,那为什么罗菊苣不给赵云或者马超写一个壮烈的结局而是仅仅一句话就带过了呢?在我看来,这大概还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吧。从关二爷和张三爷的死,到黄老爷子的战死与夷陵之战的彻底失败,做为绝对正面和超级偶像的蜀汉遭到了一系列的巨大打击,名将一个接一个的凋零,万人崇拜的关二爷被砍了脑袋就够虐的了,之后万人敌、智(可能稍微差一点)勇双全的张三爷又被砍了脑袋,之后没多久老当益壮的黄老爷子也被吴狗杀了,作者也怕被读者约出来谈人生啊……
于是,罗先生为了不被读者们寄刀片,只能给赵云和马超这两个拥有无数粉丝的超级偶像写了一个黯然离去的结局,让他们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轻轻地招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演义里其实也有两个人的死是神还原的,一个是张郃,同样是因为追击诸葛亮,同样是在木门道,同样是膝盖中箭……罗先生尼故意的吧--另外一个则是董袭,此人是东吴武将,善水战,光荣的历代三国志里他都是水S,然后,在濡须口之战里,他,被淹死了……罗先生为了警示人们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一真理,于是将这段内容分毫未改的写进了演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