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前跟张廷玉说了11个字,让他成为清朝汉臣第一人》
《雍正竟然跟张廷玉称“朋友”,为什么雍正最喜欢的汉臣是张廷玉?》
文/毅说人文与历史
清朝中期重臣张廷玉(公元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他崛起于康熙朝,受重用于雍正朝,倒台于乾隆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张廷玉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对于张廷玉,历史上对他有两个评价,“汉臣翘楚”和“政坛不倒翁”,可见其处世哲学和为官之道到达了一种巅峰的境界。在雍正朝时,张廷玉到达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雍正对其及其信任,甚至在死前跟他说“百年之后,张廷玉配享太庙”。大家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封建政权,汉族人要想在朝堂上取得一席之地都并非易事,而张廷玉却能做到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
“毅说人文与历史”查阅史籍,雍正与张廷玉关系及其密切,用雍正的话来说是“虽然我们是名义上的君臣,但是我们确实亲密的朋友”。雍正如此器重一个张廷玉,这与他雍正朝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这其中的原委。
一、张廷玉的父亲是康熙朝宰相,张廷玉被他引荐给康熙做伴读。
张廷玉出生在一个好家庭中,他父亲是康熙朝大学士、官至宰相的张英,是康熙帝面前的红人。父亲张英是张廷玉政坛上的引路人,张廷玉被安排到南书房做文学侍从,就是陪康熙读书的(伴读,就是陪着皇帝读四书五经、谈论经史子集的)。后来张廷玉仕途顺利,被康熙封为礼部侍郎及经筵讲官(主要负责给皇上讲解历史典故)
二、雍正帝说他与张廷玉“义固君臣,情同密友”
雍正帝对于张廷玉信任有加。有一次在朝堂之上,雍正帝对着诸位臣僚说他与张廷玉“义固君臣,情同密友”,这一评价可非同凡响。后来雍正又称赞张廷玉道“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我们看一下为什么雍正如此喜欢张廷玉。
第一点、张廷玉办事沉稳、老练,这与父亲张英对他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张英是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为政清廉,办事干练。张英的家人曾经为了一块地皮和邻居打官司,张英做了一首打油诗被传颂千古——“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廷玉父亲的气量和风度,也可以想象到张廷玉的家风,他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他的成长起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点、帮助雍正制定军机处制度。雍正八年,因平叛西北叛军,雍正皇帝下诏书设立军机房,军机大臣不必回家,直接在皇宫里办差。雍正命十三弟允祥、张廷玉和蒋廷锡负责筹划。张廷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和制度,深得雍正赞赏。比如之前的圣旨是明文发布,极容易泄露天机,张廷玉就改善了这个方法,改用“廷寄”,意思是圣旨不交内阁而是由军机房封信,加盖军机处章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
第三点、善于揣摩雍正帝的心思。张廷玉任职军机大臣很长时间,负责给雍正帝撰写圣旨。雍正对其及其信任,但凡军国大事都会找张廷玉一起来商量对策。张廷玉也善于揣摩雍正的心思,对雍正的想法拿捏的恰到好处,所以张廷玉拟出来的圣旨都契合雍正的心理。雍正曾经夸奖张廷玉道:“缮写上谕每年遵旨,悉能详达朕意。”
雍正和张廷玉无话不谈,甚至是选定乾隆做储君,他竟然也告诉了张廷玉。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弥留之际,面对百官对张廷玉说:“百年之后,张廷玉配享太庙。”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史列传》
【以上就是“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文、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下反馈。】
(本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