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伯温预测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以为是650年,其实指的是300年
迪丽瓦拉
2025-06-21 00:33:13
0

中国历史上诸多谋士,因扶保乱世枭雄、成就伟业而终成后世智臣之典范,供后世文人敬仰。而在其中,有四人堪称智臣之翘楚。前二人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后二人则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此四人虽皆饱读诗书富有才华,但人生际遇可大为不同,前二人建功立业,后二人壮志未酬。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大业,最后身死五丈原含恨而终。刘伯温虽然助明太祖完成统一大业,但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守业后期,他都没有真正融入政治核心圈,其政治主张大多也未被主上采纳,最后置身于政治漩涡中无法脱身。

刘伯温此人以超然的智慧闻名天下,更是被后世文人奉为能掐会算的半仙级人物。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句"明朝江山六百半"的预言。此言出自朱元璋与刘伯温纵论天下的一次谈论中,六百半的江山寿命将远胜于汉唐,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拓者得知此事亦是欣喜若狂。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半六百"而不是"六百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初入官场,报憾退隐

刘基字伯温,江浙青田人,他的籍贯赋予了他另一种身份“南人士子”。

众所周知,元朝将人横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而其所在的江浙行省正是原南宋辖地,因此刘伯温属于四民之末的南人。而后又将人纵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农、六工、七商、八娼、九儒、十丐,十等,刘伯温士人位居其九,仅优于乞丐。

而且在元廷这个不注重科举考试的朝廷体制下,科举考试的频率也无法与前宋后明相比,因此南方士人如若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必是当时的顶尖天才,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青年刘伯温恰好就是那个不世出的精英。

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六岁才被委派县丞之职,虽然位低职微,但为人刚直,勤于政事,在任期间惩治土豪劣绅,深受百姓爱戴。

但也正因如此,刘基的仕途之路也注定不会平顺,在地方乡绅与贪官污吏的联合排挤下,刘基终究退出了官场。这段入仕经历,使年轻的刘基逐渐对元廷心灰意冷,虽然没有推翻元廷的雄才伟略,但也暗下决定再不入仕。

在这个义军四起的年代,精通汉法的脱脱宰相开始拉拢汉人士子以对抗义军,于是他也陆续接到了元廷的聘书,刘基自然是不会理会,但也不想委身于他从内心鄙夷的所谓“义军”。

在他看来,所谓“义军”就是吃不饱饭的底层民众造反而已,有些所谓“义军”甚至比元廷官吏还要残暴。宁可退隐江湖也绝不委身于贼,这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直到他遇到了他以为的真正明主。

自古以来"胡虏无百年之运",元廷立国已近百年,国祚必不久矣。所以刘基也预料到这一点,并且预料到后续王朝有六百余年国祚。只是谁能享有这六百多年国祚呢?正是刘伯温后世跟随的朱元璋。

得遇良主,锋芒显露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结合,远不如刘备诸葛亮来的亲密融洽,甚至是互相鄙夷。朱元璋出身于社会

最低层,从心理角度,对知识分子是刻骨铭心的仇恨,因为那些饱读诗书的所谓读书人曾把老朱一家压迫的家破人亡,逼得他不得不出走讨饭。

但因为自身是义军首领,不得不依靠读书人出谋划策、治理地方,在这份压力的逼迫下,他每攻下一个地区就在当地招募贤才,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一个将员工的价值榨干之后就狠心弃置的老板,起义时对文人士子奉若上宾,登基之后就将这些人狠狠踩在脚下。聪明过人的刘伯温在后来与朱元璋的相处中自然看清了这一点,只是他明知如此,但彼时的他也不容许做出任何其他的选择。

刘伯温入幕僚之初,正处于朱老板创业中期,诸侯并立,相互制约的阶段。刘伯温提出自身见解,一方面暂时委身元廷诈降,避免主要锋芒,一方面集中火力吞并临近诸侯。

张士诚和陈友谅则成为朱元璋的首要讨伐目标,两人相较而言,陈友谅的威胁最大,因为张士诚身处江浙富庶地区,有充足的财税保障,暂时无心图霸。所以朱元璋开始攻伐陈友谅,这场战役也成为朱元璋本人的“官渡之战”,是一统江南的奠基战。

在战役过程中,朱元璋常处于战略劣势,处在张士诚与陈友谅的联合加攻之下,每逢危难之际刘伯温总能发挥关键作用,无数次挽狂澜于既倒。

但朱老板严重依赖淮西勋贵,在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当中,刘伯温与所谓“淮西人”产生了诸多策略上的分歧,每一次,刘伯温都处在被孤立的状态之下,无力与旧淮西人抗衡。这也就是明朝初年所谓”淮西党”与“浙东党”之间的党争雏形。

这等君王真的能将王朝延续六百五十年吗?可能,亦不可能。这贼子般的性格将如何对待将来的有功之臣呢?刘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真到建国之时,朱老板出于对文人士子的极端不信任,推翻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治国良策,"六百半"的预言开始在刘基内心崩解,但为维护朱元璋与刘基之间的联系,他又不得不将这项不可能实现的预言延续下去。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7_018KYcl8oROB

天下一统,报憾终生

不得不说,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数次战争中,淮西人充当了主要角色,这也就意味着,从明朝建国初期,政治势力就始终处于失衡状态。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称帝,大肆分封有功之臣。

当众人都以为刘伯温能够"位列三公,官拜丞相"之时,他却仅得一诚意伯,甚至在伯爵中都不是首位。究其原因,仍是朱元璋与刘伯温个人性格之间的差异所致。此时的刘伯温已经萌生如汉初张良一般的退隐想法,但狠心的朱老板怎能任由刘基离去。

刘基所任御史中丞之职,本就是弹劾监察的职务,因此在朝中树敌无数,还被朱元璋利用去与制约不服管束的骄兵悍将,如蓝玉、唐胜宗、陆仲亨等人。在这个过程中,刘基的身体愈加孱弱,在其61岁时,终于被放归青田休养,四年之后病逝。

结语

刘伯温此生,无数次为朱元璋进言献策,被朱元璋采纳的计策无不应验,但出于对朱元璋心性的了解,刘伯温在后期少言寡语,因为他知道,两人之间猜忌严重,他的政治主张不可能被皇帝所采纳。

而之前推算的"六百半"预言也最终未能实现,在朱元璋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废除宰相,屠戮士人时,已经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对朱元璋的权力进行制约,这给大明王朝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刘伯温的预言,建立在政治清明时局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当刘伯温等士人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他们也就无法掌控时代的脉搏。“六百半”也就变成了“半六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古代,朝廷一旦下令“诛九族”,意味着一场无路可逃的灾难正席卷而来。九族之内,不论血缘的远近,亲属们...
原创 郑...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 裹挟着无数英雄人物命运沉浮, 风雨飘摇之际, 郑成功名字如同一道耀眼闪电, 划破...
原创 康... 正在热播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原来一直大力支持靳...
原创 大... 引言 大英帝国,这是一个深刻的影响了人类近代时期发展进程的名词。而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无疑也...
《三国志·战棋版》魏延最新调整... 哈喽大家好啊,昨天下午测试服中魏延迎来了一个调整,这个调整会有什么影响呢?另外在新赛季中,同兵种加成...
原创 为...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对于...
秦兵马俑二号坑发现两处战车遗迹 12月16日,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消息, 在陕西秦兵马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保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战...
三国中最忠心耿耿之人!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两军交战战败时大部分人识时务可能会投降,...
原创 差... 他是南北朝时期能力最强的帝王,刚开始只是一个傀儡皇帝,韬光养晦10年,一举铲除权臣,施展抱负的他,带...
原创 岳... 靖康之耻 北宋末年,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宋徽宗沉迷于歌舞升平,对边疆的危机视而不见。那时,北方的辽国正...
原创 刘... 刘禅:在矛盾中抉择的蜀汉后主 黄喜才文2024-10-21 刘禅,这位蜀汉后主,自出生于河南新野起,...
原创 内...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这几年...
瑞昌铜岭探秘:铜草花下的青铜传... 在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的一片古老土地上,隐藏着一段关于铜与历史的传奇故事。这里,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
原创 从... 《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韵味悠长,至今仍频频出现于学校教材和课外读物中。世世代代传颂的,不仅仅是蔺...
秀我中国|打卡闽南古建筑宝藏地... 新华社“秀我中国”行走体验官、网络达人@南京飞哥 带你游闽南古建筑宝藏地——千年安溪文庙。
原创 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韩信,一位军事天才,其生命轨迹在楚汉争霸的风云中急剧变化。一...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新京报讯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12月16日,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开幕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福建省...
原创 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
原创 佐... 侵华日军将领佐佐真之助,曾长期在陆军省人事局任职,尽管军衔不高,但实权却很大,此后曾以第二十二师团步...
如何实现真正的超越?17名清北... 今年八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金津的英文专著Education and upward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