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绝对是苏联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对于此人,历史上的争议非常大,在斯大林时代后期,他已然成为苏联第二号人物,手下有数十万内务部人员随意差遣,可谓是只手遮天。如果将伟大领袖斯大林摆在光荣的一面,毫无疑问,贝利亚绝对是一个小人。要知道,当领袖病危时,贝利亚想方设法延误斯大林接受医治;当斯大林短暂地清醒时,贝利亚捧着领导的手跪地痛哭,而昏迷过去时,贝利亚竟然诅咒领袖赶快去世,甚至还朝斯大林吐吐沫。
政治上,贝利亚的阴险毒辣令人恐惧,他掌握着国家机器和大量秘密,也使他成为其他人的头号目标。贝利亚的权欲与狂妄最终害了自己,据说当他被捕后立刻就被秘密处决了,后来接受审判的都是替身。然而,历史问题要客观看待,如果抛去这些偏见,斯大林逝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贝利亚的一些措施似乎有利于苏联的发展。
其实早在二战中,内务部就可以用功过参半来概括。首先,内务部要在战争前期的溃败中负责稳定国家秩序,转移重要资产,在后方重新构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家生活;其次,内务部还要同德国间谍做对抗;另外,贝利亚窃取情报的能力也是相当厉害的,据说正是因为从美国手中偷到了原子弹的相关资料,苏联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原子弹。这一点,苏联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的话可以佐证:“如果不是贝利亚,我们不会制造出核弹。”
不过,这些事情远不能将贝利亚标榜为“英雄人物”,相反,纵观其生涯,贝利亚是一个擅长投机取巧的人。他的上位,正是在1933年最高领袖斯大林遇袭时舍身为领袖挡子弹,不过有证据表明,这起袭击事件根本就是他自导自演的。站在这个层面上看,虽然贝利亚是斯大林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但他对最高领袖未必就是忠心耿耿的。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病逝世,随后,贝利亚就开始着手平反一些冤案,并计划释放数百万在斯大林时期被捕入狱的囚犯。1953年3月13日,在贝利亚的要求下,内务部对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苏联国防部炮兵总局被捕工作人员案等4起颇具争议的案件进行重审,根据重审结果,对相应人员进行平反。与此同时,贝利亚向高层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大赦的报告》的文件,提出被关押囚犯人数为2526402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斯大林时期不合理的法令造成的,有些人本身根本就没犯啥错。为此,贝利亚提出先将老人、妇女、少年和病人分批释放,在对剩下的人进行平反。
在贝利亚的主持下,有超过120万人得到释放,内务部曾经造成的政治恐怖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有人认为,贝利亚此举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希望借此来积累民众的支持率,以顺利成为新任最高领袖。然而,笔者却认为贝利亚另有所图,我们可以从其在斯大林逝世后1个月提出的一条建议中窥伺一番。1953年4月,在高层的一次会议上,贝利亚提出要“揭露斯大林的罪行并批判个人崇拜问题”。客观地讲,“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后期发展的负面作用不用多说,如果贝利亚能够借助个人影响和手中的权力粉碎这一桎梏,对苏联而言也算是大功一件。
然而,其他人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在那个时候公然轰击斯大林的“伟大领袖”形象,最终,贝利亚试图通过媒体等渠道造势,却被同僚怒骂“恶棍”,伏罗希洛夫元帅则公开表达强烈谴责,最终,这一尝试只得不了了之。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贝利亚还曾试图对联盟进行大力改革。他提出要使国家行政机构各行其道,将生产、经营等工作交给经济部委,将“古拉格”交给司法部。为显示诚意,贝利亚主动约束内务部权力,颁布法令要求内务部人员未经司法部门批准,严禁乱抓人。对外,贝利亚要求改善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关系,提高各加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在行政部门中所占比例,并重新建立苏联南部各民族的正常关系。在贝利亚的坚持下,一大批其他民族的官员得到提拔,各民族的代表人物都得到了最高苏维埃的嘉奖。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改革动作不可谓不多,幅度也不可谓不大,其中相当多的措施如今看来是非常科学的,极其有利于苏联健康发展的。那么,我们不禁会考虑一个问题:历史将贝利亚评为一个阴险毒辣的恶人,我们是不是低估了他的政治能力,甚至是误会他了?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内务部在历史上可谓是臭名昭著,这是无法抹去的黑点。如果贝利亚可以将祸水引向前任最高领导人,这对自己来说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贝利亚对行政体系的改革和对干部的提拔,实际上也是在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提升个人威望,这一切大概都是为自己“接班”做准备。
然而,正所谓百密一疏,贝利亚的强势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慌与不满,加上他掌握的秘密实在是太多,任何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据说,他被秘密逮捕后很快就被枪决了,根据贝利亚的儿子谢尔戈所说,贝利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进攻,被乱枪打死的。无论是真是假,我们都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忌惮,不敢给他丝毫翻盘的机会。可以说,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落到死得不明不白这个下场,贝利亚很大程度是被自己日益膨胀的权欲给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