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内侍卫都是非常威风且武功高强的形象,最早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诸葛亮大致意思是,当时正逢乱世之秋,多亏了身边的侍卫不顾生死为国为民,才化险为夷,但是这里的侍卫并不是指皇帝身边的随从,而是指诸葛亮身边的将士,统一称为侍卫。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御用拱卫司”,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只听命于皇帝的部门,这支队伍另外一个名字大家更加熟悉,那就是锦衣卫,这些人的职权连皇亲国戚都要让上三分,在张廷玉的《明史》中有提到“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从这里不仅能看出他们的工作状态,还对他们的衣着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简单点来说,这些锦衣卫就好像是我们现在上班一样,每天分几批的分班制在皇宫里巡逻,而且还统一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崇祯帝身边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1690年,康熙帝登基后,对于大内侍卫的选拔更加严格,首先这些人都是选自八旗子弟中的上三旗,其次,入选的侍卫又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等,在很多史料中我们都能看到,不少清朝重臣都是从御前侍卫出身,比如索额图,鳌拜,和珅等。
晚清时期,也有一位大内高手,他就是宫宝田,1897年被光绪帝召入宫,担任护卫首领,官拜四品带刀侍卫,后因表现出色,履历功绩,被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封为近身侍卫,八国联军入侵时,宫宝田舍身护驾,获御赐黄马褂一件,晋封为大内总管。
1905年,宫宝田因清朝太过腐败而辞官返乡,晚年时,他含泪说出在宫里担任大内总管时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大家只看到了他们这些大内侍卫在宫里威风的表面,却并不知道背地里的心酸,他入宫时,朝廷虽然腐败,但对于皇帝身边的侍卫管理却并不松懈,尤其是他刚入宫的那段日子,每日首要任务就是要先把大清律法被熟悉,然后在把紫禁城的分布图,全部要熟记在脑子里。
因为如果有人踏入禁门半步,他们都要及时发现和阻止,严重的可以当场斩杀,这道门被称为景运门,它相隔乾清门非常近,如果没发现,如果有人趁机发动政变,那后果是很严重的,另外,除了上面两点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最简单的睡觉和吃饭问题,也是奢求。
因为按照祖制规定,虽然皇帝身边的侍卫不少,但在睡觉时,也是要随时待命,因为怕会有突发状况,吃饭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换班后,他们就没有吃过一顿舒心的饭,同样是因为要随时待命,所以吃饭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有时候甚至还没吃完就要被叫去巡视。不得不说,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每一份工作都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