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一路西征,主力部队基本都调走了。按理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金国本应趁机反扑,把蒙古人赶回去。可奇怪的是,金国非但没能抓住这个机会,反而越打越糟,最后连自己都保不住了。这是为啥呢?
金国那时候内斗严重。朝廷里头,文臣武将整天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这边大臣刚提出个作战计划,那边就有人跳出来反对,说什么“这样不行,那样不对”。结果呢,啥事也办不成。将领们也不团结,各怀鬼胎,谁也不服谁。有的将领想立功,有的只想保命,还有的干脆就想着怎么在乱世中捞好处。
当时,金国的将领们对战局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利用成吉思汗西征留下的空档期。有些将领过于保守,不敢主动出击,只想着守城;而另一些将领则过于冒进,不考虑实际情况就贸然进攻,结果往往被蒙古人的小股部队打得措手不及。这种混乱的指挥体系,导致金国军队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再看看三峰山那一战,简直就是金国将帅贻误战机的典型例子。本来金国有机会在这场战役中重创蒙古军,但由于将领们的犹豫不决和错误决策,最终导致金国的有生力量几乎消耗殆尽。原本有机会取胜的战役,变成了金国的一场惨败。
由于长期的内斗和腐败,国家财政吃紧,军队的粮草供应不足。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士气低落,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再加上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日益增加,后方也不稳定,这使得金国的统治者更加难以集中精力应对外敌。
成吉思汗西征时,虽然蒙古主力部队不在,但金国却因为自身的内斗、错误的战略决策以及后勤保障的不足,错失了反扑的最佳时机。相反,蒙古军队虽然主力不在,但他们的小股部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不断骚扰金国边境,削弱其抵抗能力。最终,金国不仅没能实现反扑,反而一步步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