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最神奇的朝代,国内都已四分五裂,对外依然毁灭了三个强国
迪丽瓦拉
2025-06-22 10:03:44
0

要说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很多人心中首推汉唐,这两个朝代不仅仅是繁荣之时强大,就连衰落之后照样能压着外族打。

东汉末年,天下都已经分成了三分,不过各自都能找到异族刷战绩,曹魏把乌桓、鲜卑、氐、羌等按在地上打,蜀汉时不时征下南蛮俘获点人口,东吴经常在山越身上找找存在感。

同样,唐朝也是,就算藩镇割据中央势弱的晚期一样玩死了三个大国。

唐朝在极盛时期疆域大约有1237万平方公里,对外屡屡获胜,开疆拓土之际也迁了很多胡人进来,是利也是弊。就是因为胡人安禄山的造反,导致唐朝一蹶不振。

经过八年的艰苦平乱后,明面的叛乱没有,但已成了实质的藩镇割据局面,从此再也无法谕令传达全国。

在极盛时期周边国家都是弟弟,但是衰落以后,这些弟弟就趁机反扑了。其中有三个国家得益最大,它们分别为:吐蕃、回纥、南诏。

吐蕃

吐蕃的发展轨迹与唐朝很像,当时也算得上一个世界性的强国,有强大的军力自然四处出击,碰巧旁边有个同样强大的唐,两国之间就难免会发生战争。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凭借强大的国力一直都对吐蕃呈现压制状态,但内乱一爆发,大唐中央急调安西军回援,给了吐蕃机会。

趁唐朝无暇西顾之时,吐蕃先是占据了河西走廊,切断西域跟中原的接触,再慢慢蚕食攻占北庭、安西都护府,统治了以百万计的大唐子民。最广阔之时国土甚至有800万平方公里。

唐代宗时期,吐蕃甚至攻陷过长安,最终被名将郭子仪赶了出去。

当时的吐蕃气势凌人四处出击,东踢大唐,西打阿拉伯帝国,南压印度,北击回纥,还多次获得胜利,隐隐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感。

但是盛极必衰的道理不仅仅限于中原地区,对于吐蕃也是一样,四面树敌那势必要四面备兵,吐蕃再强的国力也难以承受如此开支,况且他的本土大多都是高原地区,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有人考据过,吐蕃的强盛跟气候也有极大的关系,一变冷,赖以生存的青稞就很难存活,经济和后勤保障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偏偏在吐蕃极盛之时气温就迅速变冷了。

加上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宗教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吐蕃国力的下降。

当然,还有缓过一口气的唐朝也开始还击,唐朝联合南诏对敌吐蕃,名将李晟、韦皋等多次率军重创吐蕃,斩获无数。

最为致命的就是张议潮在河陇起义归唐,收复了河西之地六郡国土,这些恰好是吐蕃通知下最为富庶的地区,吐蕃的兵源、税收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且最重要的是,吐蕃对于张议潮无能为力,其他地区见吐蕃衰弱如此,有的自立、有的重新降唐,导致了吐蕃的四分五裂。

公元869年,吐蕃国内农民起义,瓦解了吐蕃王权,自此青藏高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对中原王朝有威胁的政权。

回纥

回纥也就是后来的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隋末唐初,北方草原上最大的敌人本来是突厥,一个“控弦百馀万”就足见其强盛,在隋末围了杨广所在的雁门关、唐初跟李世民的渭水之盟都可见还是进攻一方。

不过等到贞观三年,李世民命李靖为帅大破突厥,连颉利可汗都被抓回了唐朝,自此就给了回纥发展的空间,等回纥配合唐朝攻灭薛延陀之后,草原上再也没有敌手。

在唐朝强盛时期一直很听话,算是唐朝的蜀国,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回纥与突厥强盛时的疆域已经差不多,自然就有了小心思。

为平定叛乱,唐朝曾多次向回纥借兵,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是很强,带来丰硕的战果,但是同样的洗劫能力也很强,基本上帮唐朝打下一座城市,就把城内的财富掠夺一空。打下洛阳后,整整抢了三天。

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也是因为唐朝这些默许行为,让回纥看清了虚实,虽然没有正式翻脸,但是小动作不断,在边境经常过界打草谷,甚至袭击唐朝的边境要塞,在大唐国内也是非常嚣张,甚至在长安都敢杀人越货。

最为放肆的是很多回纥用劣马强制与唐朝人交换精美的丝绸,就等于是他拿一块钱的东西给你,非要你用一百块的东西来换,这样的行为对于唐朝的经济影响巨大。要知道当时唐朝实质性能有税收的地区已经极少,偏偏还有回纥来添把火,种种行为让唐朝人心中愤恨不已。

回纥后来改名叫了回鹘,在893年内部发生了影响极大的权力斗争。

“前可汗已缘失制驭之道,无兼爱之仁,侵扰诸番,肆为暴虐,所以亲属内叛,部落外离,国破家残,实由于此。”

武将句录莫贺与可汗有矛盾,最后闹到句录莫贺从辖戛斯部族中借兵杀入回鹘,回鹘不敌,大部分迁徙,其中以向南为主。

841年,有近40万的回鹘人南迁拥立王子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这个可汗还是很有雄心的,劫了唐朝的太和公主,还多次要求率军进入唐朝的城池居住,被委婉拒绝。

另外乌介还希望从唐朝借兵复国,但当时的唐武宗正忙着打击藩镇,就只让乌介可汗自己忙自己的去。

结果这个乌介还挺有脾气,你不帮我,我就打你,频频侵扰唐朝的边境。

唐武宗这人还是挺强势的,对内打击藩镇的手段颇有成效,而且做了一件很出名的大事——灭佛,这样一个人不去惹别人已经算好的了,回鹘既然敢放肆,那就成全你咯。

武宗任命刘沔为河东节度使,金吾上将军李忠顺为振武节度使屯兵以作准备。

842年4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密诏讨击回鹘,带着弟弟张仲至率兵3万大破回鹘军,收降其7000帐,近9万的回鹘人被擒。

8月乌介可汗南下,刘沔、张仲武两人被任招抚回鹘使,于振武城大破回鹘军,斩获俘虏不计其数,就连乌介本人都被刺伤,最终逃亡了室韦,846年乌介可汗被部下所杀,他所率南下的三十多万人几乎都降于大唐,被安置在江淮地区融合了。

南诏

当年的洱海地区本有六个小国家,蒙舍诏得到唐朝的支持后得以消灭其他五诏,史称“南诏”,虽然起始是得到唐朝的支持,但其并没有感恩,在大唐与吐蕃之间来回横跳,并且与唐朝发生过多次战争。

玄宗时期曾两次派遣大军征伐南诏,可惜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等安史之乱爆发,南诏跟从吐蕃攻取了四川的大量土地,并掠夺了很多人口回去。

不过南诏对于吐蕃和大唐来说始终是小国,只能在两国之间左右逢源,但其偏偏有一颗大国的心,跟两国之间都发生过多次战争,即便是胜了,己方也损伤不少。南诏的资源、国力的补充速度远远低于这两大国,连年穷兵黩武之下,无可避免的衰落。

864年,晚唐名将高骈任安南都护,多次大败南诏军队,收复交趾,在南诏与四川之间设立多处要塞,先后斩杀近十万的南诏将士,导致南诏一蹶不振。

要知道地窄人少,总人口也才百来万,损失了这么多精壮之后不得已从15岁以下的男丁中征兵。国力削弱之下再也无法硬气,无奈放弃帝号向唐朝投降。

最终在公元902年,由汉人大臣郑买嗣夺取政权,在唐朝灭亡之前南诏就已走进坟墓。

自古以来能如唐朝一般,在弱势以后仍能主动出击的古代王朝实在太少,而其辉煌时期的强盛之后就再也没有过!

如斯大唐,心向往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洪武十三年,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因被指控“谋反”而遭到处决。这场案件牵涉的人员高达三万余人,其残...
原创 我...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包括欧美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科技等领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者。在国力的...
原创 古... 我们看过古装电视剧,都会知道皇帝身边有个专门去宣布圣旨的太监,一般太监到达目的地,掀开圣旨宣读时,众...
原创 意... 从世界历史来看,历史的进程那是滚滚向前,虽然大浪淘沙,但是最终不舍细流。所以每个历史事件,都会在历史...
原创 洛... 2024年2月,坐17路公交车参观完“八路军洛办事处纪念馆”( 洛阳 人称“ 洛八办 ”),准备出西...
原创 抗... 1947年4月2日,蒋介石一家从南京启程,第二天抵达了他的故乡溪口。这是他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回乡,也是...
原创 清... 岁月的流逝早已刻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黑白相间的照片,才能让人回忆起过去,虽然不如史料详细,但也能...
原创 三... 在古代文献《尚书·牧誓》中,记载着武王伐纣时召集了众多诸侯,其中包括八个著名的诸侯国,被称为“庸、蜀...
原创 朱... 提起朱元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为数不多的草莽出身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和色彩。其实除了...
原创 项... 鸿门宴,史上一场闻名的权谋巧变之局,成为刘邦最后获胜的关键一着。将其放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的高度...
原创 清...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三... 它拉开了一段权谋攻略的时代 从公元前453年到前376年,称霸中原一百多年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家臣...
原创 清... 清朝汉服一直存在,清汉女服饰沿袭明制汉服的特点,以袄和裙的组合,一直区分清朝旗人服饰。清汉女装是由明...
原创 曹... 引言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其在长坂坡之战中下令生擒赵云的举动成为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一幕...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20周... 央视网消息:2月13日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群众以及部队官兵举行纪念活动...
原创 朱... 朱棣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以燕王的身份,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
原创 1... 1369年,朱元璋和徐达下棋,期间朱元璋试探性地询问:“你我是兄弟,你意下如何?”徐达被这突如其来的...
原创 古...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爵位一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奖赏,用于评定功臣的功劳大小。...
原创 隋... #隋文帝太子杨勇:情商之殇,注定悲剧 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杨勇,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悲情太子,其命运多舛,...
河南商丘:推动殷商文化在新时代... 殷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前不久,就殷商文化如何在新时代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