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乾隆早年勤政程度不亚于雍正,为何最终成为大清滑落时期?到底因为什么?
迪丽瓦拉
2025-06-22 18:32:08
0

撰文|赵立波

乾字,代表宇宙无穷力量,隆字,往往被形容成伟大、繁荣。二十五岁登基的弘历将“乾隆”二字作为帝号,可知早年雄心辽阔的宏大愿景。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帝国是一种责任和一种超越,他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超越乃父的十三年。毋庸置疑,早年的乾隆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然而他也未能逃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规律,最终在晚年将来之不易的盛世葬送。

相关影视形象

与精神充沛相伴随的是高效率运转,帝国庞大的机器在乾隆的操作下,乾纲独断,尤其在管理庞大的官僚队伍。与其父雍正相比,早年的乾隆也可谓勤勉认真。在选人用人方面,乾隆更是亲力亲为。“每于引见时必执笔标记,详视熟察”,对于这样选人,乾隆非常重视:“记名道府,用朱笔记载,乃皇考世宗宪皇帝留意人才,以便随时录用,实属法良意美,所当永远遵守。”《清实录》

从乾隆三年(1738)开始,就下令各部向他推荐官员,并明确要求:“有出身不明者,按例参劾。其有品行端谨,或才具优长,所素知者,即据实举出,交部随时登记。”乾隆很重视官吏履历情况,他会在引见后的官吏简历中写下批语“注于履历之下,恭候简用。”这种工作耐心无不说明乾隆早期的谨慎与缜密,虽然感性的选官掺杂了大量的个人色彩,无疑对其勤政来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乾隆画像

在选拔官吏时,乾隆延续了其父选官的路数,大体还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的观感,常以自己所谓的面相术和以往评判人的经验评价官员,并随手批注在引见的“履历片”上。

在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甚至体重,以此定义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韩良乡后,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须慢些更好。”查郎阿在面试时,乾隆看后给出:“中上,人有福像,识字”,这一模糊评价。有的被乾隆看过后,觉得面相不好,人样子也不好,便草率下结论说:“中平,无甚出息,只可参将而已。”

在选用文职官员,乾隆也非常注重形象和气质,比如在看了江西一位官员时,乾隆写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陕西人宋攀隆:“老实人,汉仗,去得”。当看到叫周琬时还说他有点可怜:“瘦长,人可怜见的,中平,好,汉仗”《清高宗实录》有的官员还被他形容成:“碎相貌卑微、小材料”在其点评的字眼中,多见“似”或“似好”在语气上有不确定的成分存在,这些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给庞大的官僚队伍面试时,这种“以貌取人”显然缺乏合理根据。

相关影视画面

在以貌取官后,乾隆随着经验积累,逐渐也看内在特质,有时甚至以识不识字,或是文化程度高低来评判,比如“少识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识字,看下文书”、“糊涂人,胆量似好,不识字,中下”等等评判。《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有时乾隆也要将当朝重用人物将面试对方进行类比,在看了一个姓钱的官员时这样说:“貌似富德傅魁之间,人似有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1748)十月内用陕西守备,“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识字,中下。”对于当时能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印象很好,有时这些都能在面试中加分,“此人似可,满洲话尚好”。

乾隆早年风度较好,收获许多“宽仁”的美名,对于督抚们推荐的大员,即使看了不满意,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如在看了补授陕西略阳营守备时说:“麻子,人甚平常,怡亲王说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乾隆四年三月,在按了张良弼后,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中平,人去的,将来副将可用,亦止可到将而已,策楞宝具,一等才技兼优,办事强干,惟觉逞才管兵过严。”因为有些官员不懂礼数,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肃后营守备后很不满意,“中平糊涂,不晓事,引见时低着头,全不懂” 这样的评价让此人彻底划上仕途终止符号。

相关影视形象

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个,甚至出现很多反反复复,如在看一个叫杜恺的人,一开始评价相当好:“着是好的,将来可望成人,亦可升用,上中”一年后,再次召见时,乾隆完全颠覆否定了自己当初评价:“人假些,喋喋利口而已,看来无甚出息,向日看错了”。乾隆以貌取官有时自己也会发现这种短板局限,如以前看到几个副将很满意,觉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识字,中等人。”过了几年再次引见时,竟觉得非常不满意说:“粗夯无能,竟不满意,引见时未细看,错了。”

乾隆书法

总体看来,乾隆的眼里很少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才,这与乾隆天生的尊己卑人的优越感有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总结其理政的几十年里,对历史上出现权臣和清朝主政后无权臣现象给予了解释:“我朝纲纪肃清,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清实录》因此导致了乾隆一朝鲜有名臣出现,这些与乾隆早年“本朝不需要名臣”定调有关。

整个官僚团体,更像是他权力的零件,所有人的运转都是为了乾隆一人服务。乾隆最推崇专制主义的,他曾对此总结说:“盖权者,威福之柄,不可太阿倒持。”并举出宋明末代皇帝说:“如果不乾纲独断,像宋明两代庸主,遇到事情就开会,众论纷纷,毫无定见。”乾隆认为,国家的所有事都该归皇帝一人说了算,连咨询和讨论也没有必要,最后只能是贻误时机。

乾隆及妃子画像

乾隆决定要加大对官吏考核力度,把那些混日子的官吏进行清退。乾隆十年(1745)这年被劾为不谨、罢软、才力不及、浮躁、年老、有疾者共180人,其中不谨官员43人,罢软17人,才力不及35人,浮躁官13人,年老官40人,有疾者32人全部进行清退。

乾隆书房

不容否认,乾隆早中期非常勤政,有时发现这个官僚系统跟不上其节奏。有一次发现,应召在乾清门们等候奏事的九卿“有因袛候稍久而以劳苦含怒者”,甚至“竟不候而归”。他非常震怒斥责说:“我日理万机,不敢半点放松,而大臣却不思国务,悠游闲适……诸臣思之,当愧于心也。”《乾隆实录》

此外,乾隆早期在整治吏治上也颇为铁腕,尤其对贪官的惩办十分严厉。乾隆二年(1737年)陕西学政喀尔钦在布政使萨哈谅的支持下,贿卖2文武生员一案被揭发。乾隆十分震惊,他说:“登基以来,理解群臣,增加俸禄和养廉银,以为天下臣工,一定对此感激并更加努力,怎么也想不到竟然干出这等龌龊的事来。”、紧接着乾隆感叹道:“朕做梦都没想到”并下结论说:“一省如此,他省可知矣”。此后的几年里,乾隆又接连处理了一批被揭发的高级官吏,总督、巡抚屡屡涉案。面对日益增多的贪污案件,乾隆认为,这是因为废除完赃减等条例,这项条例已经不能遏制官场不正之风,相反给了他们大肆侵贪的保温箱:“年来侵贪渐多”并明确规定“一犯侵贪,即入实情,且即与勾决。人人共知法在必行,无可幸免。身家既破,子孙莫保。”

乾隆中年画像

虽然早期乾隆在选人上较为用心,尽管有着许多的主观色彩,但是却也体现出其要提高整体官僚体系管理水平的良好心愿,在此后的铁腕整治吏治上也表现出了难得的强硬。遗憾的是,进入乾隆中后期,自我陶醉在“十全大梦”的“盛世”,让早前的努力随之东流,也没逃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规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伊... 《——【·前言·】——》 在伊朗的一次考古发现中,一张元朝的羊皮信让学者们震惊不已。 羊皮信上写的内...
原创 为... 前言 秦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竟是"四代乱政"这短短27年。两位国君被杀,一对母子被抛尸深渊,八位...
原创 此... 听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人,他不仅明知有虎,还故意把自己送进虎口。这...
原创 对... 征和二年,大汉皇后卫子夫自缢,震惊朝野!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个皇后,她出身平民,原本是平阳公主府歌...
汉代玉器除了金缕玉衣还有些啥?... 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澎湃新闻获悉,12月19日,“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在良...
原创 为... 前言 巍峨高耸的太行山脉,雄壮而又陡峭。它绵延八百余里,横跨北京、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一市,就像擎天...
原创 震... 【震撼揭秘】泸定桥:人力扛鼎的桥梁传奇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大渡河上,矗立着一座古老而雄伟...
原创 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戴... 在革命年代,间谍是极其危险的人物,一旦被发现,将会遭受极其严厉的惩治。然而,有位“间谍”却格外的与众...
原创 开... 严于律己 唐亮将军生活朴实,从不因自己过去的功勋而骄傲。对于自己是严格要求,对于身边的人同样如此!当...
邻水邓氏联谊会工作稳步推进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
原创 他... 他可以说是军统中活的最大的特工了,戴笠亲自介绍进军统,还当过他的秘书,因为戴笠,毛人凤和他都是江山人...
原创 李... 贞观23年,大唐皇宫内,秋风肃穆,落叶缤纷。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已至暮年,病...
原创 1... 1975年蒋介石病逝,蒋经国为何不得“大统”,严家淦上位真相 如果说,当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将要不久于人...
原创 南... 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的798人中,有几位资历是很深的,即便评上更高的军衔也不奇怪,之所以低配...
原创 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注...
原创 日... 黎明的光芒还未完全驱散太平洋上的黑暗,珍珠港的宁静被一阵阵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打破。1941年12月7日...
薛城遗址明确为南京地区已知年代... 记者从12月19日召开的“南京文明之光——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薛城遗址被明...
原创 他... 标题:他是被历史黑的最惨的人明明造福后世但都只记得他一无是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命运如同过...
“饿殍遍野”中的“殍”,不读f... 饿殍遍野,是个成语,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