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的798人中,有几位资历是很深的,即便评上更高的军衔也不奇怪,之所以低配少将,是因为革命生涯中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袁也烈将军,1925年就入党了,出身黄埔军校二期,1927年南昌起义时就是营长。此后袁将军还参加了龙州起义,担任过红军师长、军参谋长级别干部。
按照这等资历,建国后被评为上将甚至以上军衔都是正常的。比如袁也烈当时的下级李天佑、韦国清等人,1955年时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然而他本人最后却只评了少将军衔,如果不了解具体历史脉络,对这样的情况会觉得摸不着头脑。
袁也烈之所以军衔较低,与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段经历有很大关系。1931年袁也烈在广东境内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伤势较为严重。为了先保住性命,袁也烈只得暂时脱离队伍,到上海进行医治,这也是得到组织批准的。但此时国民党军的特务网已经十分发达,不久后便找到了袁也烈在上海的住处,将包括他在内的2位党内同志及屋内的相关文件一并强行带走。
袁也烈被抓后凶多吉少,组织也第一时间获悉,但未能成功营救出来。好在袁将军革命经验丰富,要另一位被捕同志把事情全推到自己的身上,包括文件在内,只说那是袁也烈的东西,自己什么都不知情,这样便保全了另一位同志。而袁也烈受尽了拷打,始终没有变节,对敌人声称自己只是在上海经商,那些文件是自己捡来的,不承认自己的党员身份。
袁也烈坚贞不屈,在监狱里拒不签字悔过,一直关押到1937年才被敌人释放,此时距离他被抓已经过了6年多,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袁也烈找到组织说明情况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被安排到石友三部队内做统战工作。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袁也烈先后在华东担任过军分区司令、纵队司令及军区海军副司令员职务。客观而言,此时他在军队中的发展已经被曾经的平级、下级纷纷超过了,有些可惜。但袁也烈心胸坦荡,从不计较职务、军衔,授予少将也是欣然接受。
脱离组织在战争年代容易引起怀疑,万一出现叛徒给组织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对待重新归队的干部,往往慎之又慎,一些历史问题没有较长时间的辨析难以论定,这也非常正常。跟袁也烈将军相似,开国少将段苏权也是因为受伤的原因,曾在1933年-1937年间脱离过部队,原本以段苏权的资历评为中将是正常的,同样因为早年经历问题只评了少将。不过不管职位、军衔高低,将军们都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后人不应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