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掘最大的一座楚墓;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淮南市召开,首次发布武王墩一号墓阶段性重磅发掘成果。
淮南武王墩墓发掘现场。
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或是楚国迁都寿春(今淮南寿县)后的某位楚王。有不少专家推测,墓主人或是楚考烈王。
宫希成:目前椁室发掘顶多进行到三分之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在发掘之前,包括现在发掘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我们都会有一个预估或者判断,但是我们不愿意过早地讨论最终的结论。因为如果把墓主人跟一个具体的人物对应起来,就需要找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证明。”
宫希成介绍武王墩考古发掘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宫希成介绍武王墩考古发掘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
“从目前椁室的发掘进程看,我们顶多算是进行到三分之一,距离全面了解里面的内容,还差得很远。”宫希成介绍,现在,考古工作者把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到安全地把现场的文物资料记录下来,然后安全地把文物运到考古实验室,从更多新发现材料进行仔细的解读、科学性的思考。
“我觉得,现在不能够下结论说这个墓主人具体是哪一位,因为现在没有充足的证据。我们需要花时间慢慢地去了解它、解读它,把它的价值更多地发挥出来。”宫希成说。
黄德宽:由文字推导,墓主人身份呼之欲出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说,从武王墩陵园的形制、规模,墓葬的结构、营造水平,可见楚虽迁都寿春,其国力依然不容小觑,这对于认识秦统一之前,六国之势特别是秦楚关系,有重要意义。
4月16日,专家黄德宽现场点评项目进展。
“武王墩的考古发掘,是以一种非常新的理念来开展的,作为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将抢救、发掘、保护、规划、利用,做了全盘规划。联合考古、多学科参与等,代表着当代考古的最高水准。”黄德宽说。
黄德宽认为,武王墩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丰富了战国晚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是否有古书、竹简?目前还不确定,但是非常期待。” 作为古文字研究专家,黄德宽认为,墓葬中如果有竹简,将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大批竹简,但是至少现在可以看出这个墓葬有比较多的文字资料,在其他的器物遗存上保留。”黄德宽认为,下一步工作中要特别细心,保护好这些信息,从目前椁室盖板情况上看,估计有上千文字。椁板上留下这么丰富的文字,或是此类考古中首次发现,内涵值得探讨。其中有一些字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墓主身份。推导出这个墓主人是谁,要等下一步综合研判,大体上这个结果应该是呼之欲出。
黄德宽说,一方面,将盖板文字与内在陪葬实物进行对应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墓主身份,并为整个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史提供了定点材料,所以此次考古发掘对文字史、语言史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从文字分析陵墓功能分布,反过来又可以推导出当时陵寝构造、丧葬制度,甚至由此推导出统治者层面的内部结构关系。“所以我认为,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成果将会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带来重要的、积极的推进。”黄德宽说。
记者:张理想 晋文婧 柏松 徐旻昊 陶妍妍 刘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