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有很多的士族阶级为了谋求发展游说开始诸侯,因此战国时期开始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变革,也有不少没有成学说的人像毛遂一样开始自荐,试图打破固有的阶级限制,所以在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能臣名将。
而蔺相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典故“完璧归赵”脍炙人口,而蔺相如在刚刚出场的时候是做什么的呢?只是赵国宦官缪贤手下的门客,出身寒门的他并没有雄厚的背景,也没有做官的门路,只能够屈居一个宦官家里为他出谋划策。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在赵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后,秦昭襄王听说了和氏璧的种种奇特之处,于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当然这都是秦王的说辞,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将和氏璧骗到手,这时候赵惠文王交给秦国也不是,不给秦国也不是,内心十分纠结。
于是一直屈居人下的蔺相如机会来了,他保证能够带回和氏璧,赵王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将和氏璧交给了他。
蔺相如之所以有信心将和氏璧带回来,就是因为知道秦昭襄王不敢轻易的对赵国发动进攻,不然的话就不会这样先礼后兵,而是会直接大军压境威逼赵惠文王,蔺相如想通这个关节之后就放心的前往秦国,并且成功的带回来和氏璧。
在后来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同样也用相似的想法,力保赵王不在秦王面前丢失尊严,结果赵惠文王就因为这个原因将他封为了上卿。
之后蔺相如又传出了“将相和”的典故,那么为什么在之后他没有再为赵国立下完璧归赵这样的功劳呢?其实他在晚年病危的时候,还差点救下了四十万的赵军,给秦军一统天下立下制造麻烦。
在完璧归赵之后,秦国虽然有心进攻战国,但是只攻克了两座城池就被廉颇阻挡了下来,直到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跟他爹相比赵孝成王就是个败家子,不仅重用了郭开这样的奸臣,而且还罢黜了蔺相如。
在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后,老将廉颇在长平防守的密不透风,双方展开了消耗战,可是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已经变法多年的秦国,一场战持续三年赵国快要坚持不住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放出风来,说秦王最怕的人就是赵括。
赵王听信了谣言想要用赵括将廉颇换下来,这时候已经病重的蔺相如拖着病躯上朝劝阻,可是他的一片苦心却被赵王当成了替廉颇洗脱的证据,于是赵王不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还命人保护赵括向长平迅速进发,以免节外生枝。结果就是赵括率领着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在了长平。
由此可见蔺相如在后期没有出色的发挥,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赵国的主君更换的太频繁,再没有像赵惠文王那样慧眼识珠的明君。赵国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朝堂上的风气自然也越来越差,最终导致赵国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