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陪同刘禅返回成都,辅佐刘禅登基继位,李严则留守永安驻防。
223年,刘禅在成都正式称帝,时年十七岁,改元建兴并大赦天下。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诸葛亮开府理事并兼领益州牧,掌握着蜀汉的政权;
李严升任前将军,之后又晋升为骠骑将军,实际掌握着蜀汉的军权。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骠骑将军仅次于丞相和大将军,而当时蜀汉没有设立大将军。所以,基本上依照刘备临终前的构想,完成了权力的分配。诸葛亮掌政,任总经理;李严掌军,任常务副总经理。两人分别代表两派,相互制约,由刘禅居中平衡,维持蜀汉的稳定。
可惜!刘老板过高的估计了这三个人的能力。
首先,高估了自己的儿子刘禅,这点也怪刘备本人,之前没有锻炼刘禅的政务和军务能力,使他难以及时有效的收拢权力和制衡双方。其次,高估了李严的能力,李严作为益州派的老大,但却没有足够的统领和约束力,使得益州派日益松散,没有起到制衡荆州派的作用。最后,高估了诸葛亮的自律能力,大权独揽的他缺乏包容性,出现排斥异己的现象。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建兴元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也就是说,吴蜀两国很快就恢复了同盟关系。所以此时,常务副总经理李严继续“留镇永安”,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李严本人就是这么想的,可诸葛总却不这么认为,所以,李副总只能继续遥望成都,要说心里没气,那是假的。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严上书,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李严开始反击,而且招儿还有点狠毒,你诸葛亮不是大权在握吗?好,我索性提请皇帝赐你九锡,封你为王,直接把你架到火上烤,当年曹操不就是这么玩儿的么。果然,“亮大为恐慌”,只能一次次的公开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人臣态度。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军事家,自然知道政治和军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自己虽然在朝,牢牢把持着政权,但李严却在外,手中攥着军权。而且,这个常务副总对自己已经是虎视眈眈了,必须及早下手。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败退永安以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宣布造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后主即位,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这些,无疑给诸葛亮提供了机会,一个夺回军权的机会。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
注意!这可是诸葛亮一生中第一次作为一方统帅而出战沙场,再也不是原来的军师了。其实,这次平乱压根不需要诸葛总这种大鳄亲自出马的,随便一大将都能轻松搞定。
但是,诸葛总非常坚持,必须要亲自统兵,说这是关系蜀汉安危的头等大事,还说什么“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经过一年的南征,诸葛总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安插了人员,顺手还把军权牢牢抓在了手里。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六年春,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亲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令李严督运粮草,但因其办事不力而致使诸葛亮被迫撤回。李严为了逃避责任,谎言诬陷诸葛亮,被揭发其无耻行径后才低头认罪,最终被罢免常务副总之职并流放梓潼。
事实上,个人认为李严并不是大奸之辈,他只是在与诸葛亮的职场斗争中落得下风,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已。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作为政敌的李严,不但没有丝毫高兴反而非常悲痛,因为他们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但却都是为了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