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同情的名将之一。不仅仅是因为王勃的那句“贾谊易老,李广难封”,更是因为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在汉朝“和亲”的大背景下,硬生生杀出了“飞将军”的名头,甚至于连汉景帝都为他感慨,说他生不逢时,若是生在汉高祖年间,功业绝对不止万户侯。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像李广这样的名将,即使是未能被封侯,至少司马迁仍会为其著书列传。然而,在汉武帝时期波澜壮阔的对匈奴作战中,大量的普通士兵并没有得到在史册扬名的机会。在这所有的无名勇士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就是本应产生巨大历史作用,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机会的“六郡良家子”。
历史上的“六郡良家子”,是抗击匈奴的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历文景之治后,汉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但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有言在先“非军功不得封侯”,于是这批人就把对匈奴作战视作提升家族社会地位的途径。
投身军队的“良家子”,他们不同于朝廷征兵以及募兵制度下得来的士兵,良家子是指社会地位比较高,而且祖上没有从事贱业,并且家事清白的子弟。依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良家子就是家世清白的中产阶级子弟。而所谓的“六郡良家子”,则是指靠近匈奴前线的陇西、天水、安定等六郡中产阶级子弟。
由此,这些有着殷实家境,并且受过一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很快就成为了汉军的中坚力量。我们前文提及的飞将军李广,便是以良家子从军,逐渐成长为抗击匈奴的中坚力量。彼时他们崛起的时机也非常有利,正值汉王朝新陈代谢时期,开国的军功集团即将谢幕,新的军功集团尚未产生。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这些中产阶级出身的良家子弟,会逐渐成长为汉朝中坚的政治军事力量。
可惜,年轻的汉武帝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汉武帝刘彻自幼苦于窦太后的外戚势力。年轻的汉武帝并没有选择团结这些已经成为中坚的良家子,而且选择了“外戚对外戚”的方式抗衡老一辈的外戚集团,为此他大举提拔卫青、霍去病等人,以此培植忠于自己的军方势力。
这些新生的外戚集团,就变成了良家子地位擢升的拦路虎。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其一是成为“新外戚集团”的附庸,以此获得飞快的升迁速度,但是自己家族地位的提升就甭想了;其二就是自己独成一系,但是升迁就甭想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就选择了成为新外戚集团的附庸,然而大部分心高气傲的良家子,例如李广,都选择了自成一系。
自成一系的良家子,是比较凄惨的。他们往往承担着战役中最为艰苦的战斗,并且分配他们的士卒也是外戚集团挑剩下的;反观附庸了外戚的良家子,不仅作战任务轻松,分配给他们的部队也是精兵悍将。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李广终身不得封侯。就以李广对匈奴最后一战为例,统帅卫青在大战前将出任前将军的李广调走,就是为了照顾刚刚失去爵位的公孙敖。
面对这样残酷的内部斗争,这些良家子依然没有屈从于外戚集团的意志,并且想要通过军功来证明自己。李广冤屈而死,他们用“三军恸哭”来表达对自己处境的愤慨,却依然随同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这些良家子的壮勇绝世,连司马迁都佩服到在《史记》中点明:跟随卫青、霍去病出征的将校,皆隶属于六郡。以此点明,六郡良家子在抗击匈奴作战的巨大作用。
这些在纵横疆场,但是官场失意的良家子,虽然没能得到想要的侯爵以及家族社会地位的提升,但最后的结局还是要比那些外戚好很多。后期的汉武帝终于明白了,依靠外戚对抗外戚,不是长久之计。他借着“巫蛊之祸”大批屠杀外戚势力,希望能够给下一任皇帝创造一个不被外戚干预的朝堂。被卫青屡次提拔的公孙敖,最后的结局是被汉武帝腰斩处死。
不过,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找不到可以团结的中产阶级了。曾经叱咤疆场的良家子,已经老去;逐渐平静的战场,也不会有机会提供给后来的人。于是,汉朝的政治风云,一直就在外戚的影响下,光怪陆离的变幻着。
参考文献:《“巫蛊之祸”性质再论——戾太子废立之议》、《_从卫太子起兵反叛谈巫蛊之祸》、《“飞将军”李广》、《“六郡良家子”考論》、《汉代“良家子”考》、《汉代期门羽林考释》、《李广之死与“一军皆哭”——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
说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