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立朱标为世子,早早确定了他继承人的身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更是给他搭配了一套最为豪华的班底,辅佐帝国未来的皇帝。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都由太子监国。
然而,朱标却没能活过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病逝。这让朱元璋悲恸之余,只能为帝国选择新的继承人。按照继承原则,朱元璋选择了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登基后立即着手削藩,这一年之内连废五王,最终导致藩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四年靖难大战后,朱棣长驱直入南京,朱允炆自焚下落不明,朱棣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作为从侄子手中抢夺了皇位的朱棣,他对自己的大哥,早死的朱标,抱有一种什么态度呢?实际上,从朱棣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来他对朱标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反而疯狂污蔑。尤其是为了描述自己夺位的正当性,朱棣更是对朱标极尽抹黑,可以说到了罔顾事实的程度。永乐初年,朱棣就组织人编写并颁发了《奉天靖难记》,在这本书里是这么描写朱标的: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又擅募勇士三千余,东宫执兵卫。太祖闻之,语孝慈高皇后曰:朕与尔同起艰难,以成帝业,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奈何?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太祖曰: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皇后慎勿言,恐泄而祸之也。有潜以告太子者,太子乃日夜伺察太祖。
说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标经常做错事,在宫中行巫蛊之事。后来又招募私兵,监视太祖,意图谋反。只有燕王朱棣最仁孝,还文武全才,可以继承大统。至于被朱元璋钦定谋反剥皮实草的蓝玉,自然也是太子一党,阴谋陷害无辜的兄弟燕王朱棣:
(蓝玉)至是乃语太子曰:殿下试观陛下平昔所最爱者为谁?太子曰:无如燕王。玉曰:臣所见亦然……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太子颔之。玉出,太子语玉曰:卿为多方采察,有所闻,即以告我。玉应之。由是太子渐至猜疑于上矣。乃日夜构隙,求所以倾上。
其实,如果朱棣从心里尊重朱标,完全可以说些客套的假话,而把所有罪责于侄子朱允炆。毕竟,朱允炆一年之内废了五位叔王是天下所共见的。但朱棣从来没有这么说,也从来没有表示过类似的意思。如果朱棣内心还对朱标有敬意,他大可以表示故懿文太子兄友弟恭,与弟弟们相亲相爱,如果不是朱允炆枉顾亲情,倒行逆施,他是决不会起兵靖难的。他朱棣本来是想当周公,没想到侄子居然自尽了,自己作为皇族中目前最年长的,现在只好兄终弟及,当这个皇帝了。
但朱棣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全面抹黑朱标与朱允炆父子,甚至把朱标这一系继承人的资格都要否决。这里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原因,朱棣常年在北疆与蒙古人作战,所以性格中有一种快意恩仇的豪放。当年大哥朱标是哪哪都强,可现在还不是被我击败,还不是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另外一层就是政治原因,因为当时朱棣还不确定朱允炆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他非常害怕朱允炆逃出后,在哪个地方登高一呼,颠覆他的统治。所以,朱棣不能把朱标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太子,只能向所有人表示:朱元璋从来就不喜欢朱标,他一直都是想让朱棣当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