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幸运地出生在皇室,并且在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也是一个可怜可怜的君主,什么也没做,没有什么实权。后世学者总结了同治皇帝一生的“五大不幸”:幼年丧父、无纯真、母子关系不和、婚姻不美满、英年早逝。
其中,同治皇帝的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不算不顺利。在慈安太后的支持下,同治帝放弃了深受慈禧太后宠爱但“虽比同龄人美丽,但行为十分轻浮”的富察氏,选择了富察氏。 “容貌虽低,但风姿绰约,以富贵着称”。 “贤人”阿鲁特是王后,与她的婚姻生活也非常和谐。
《满清外史》对同治皇帝与阿鲁特家族的婚姻生活有解释:
载淳结婚后,看到阿鲁特平静的神态和严肃的表情,所以一直对她表示敬意。宫里没什么事的时候,我试着向阿鲁特请教一首唐诗,他背诵得很流利,心里很高兴。因此,夫妻俩是真诚的,严氏住在那里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任何脏话。
在许多当代笔记乃至清朝官方文献中,都屡见不鲜地看到阿鲁特“端庄、贞洁、安静、美丽、贤惠,皇帝十分宠爱”的记载。 《清宫词》中用“荀彧美色可以征服江山,却舍不得中宫左手信”这句诗来形容阿鲁特家族位于中宫,被受到同治皇帝的宠爱。
作为清朝历史上一位极其荒唐甚至因此而丧命的皇帝,同治皇帝能够对自己的皇后情有独钟、宠幸,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同治皇帝有多可笑?我们用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据《满清外史》记载,同治皇帝经常“出内城,狭恶巡”;在恭亲王长子载诚的带领下,他经常去燕柳酒家,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染上了这种酒。 “病情说不清,谎报痘,结果患上痘”,结局悲惨。
2、《清朝野史》载:
载诚饰演叔叔的角色。载诚是恭亲王懿旨的长子。某妃冒充李三嫂,皇上则冒充灶神,身穿黑袍,手持木手,乐于挥剑打李三嫂。
他和表弟们打扮成演员,和后宫的妃子们“互相戏耍”。放眼满清,恐怕也只有同治皇帝能做到。
3、除了对女人的痴迷之外,同治帝在即位前,对“美丽、优雅、善于谄媚”的国子监学生王庆起十分喜爱,毫不犹豫地把他当作“五品官”。有了第二个称号,他就行走在玉清宫,甚至“与他同寝同立,如汉代董贤哀悼的故事”。
由此看来,清史著名研究者萧逸山断定同治皇帝死于梅毒而非天花,也不无道理。但这样一个荒唐的皇帝竟然能够对自己的皇后爱得深沉、敬重、宠爱,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那么孝哲皇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受到同治皇帝如此的器重呢?
同样,我们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孝哲皇后的行为:
一、严格履行宫中“劝君”职责
清朝时期,除了皇后居住的皇宫外,皇帝是不能随便探望妃子的。出行前,必须获得女王的许可,并持有加盖女王印章的通行证。同治皇帝一生有一妃,四妃。除了孝哲皇后之外,同治帝还喜爱“聪明才智,精通文棋书画,无所不能”的裕妃。他经常住在虞妃的宫中。
但这毕竟违背了清朝的祖传宫规,很可能让同治皇帝“沉迷后宫,忽视朝政”。因此,当孝哲皇后遇到同治再次提出与虞妃在一起的要求时,她“恳求她,直至跪不起”。还是固执地拒绝了。”俗话说“家中贤妻,夫少祸患”。有了这样的皇后,同治皇帝起码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怎么可能?他不受到同治的尊重吗?
2、严守妇女道德
年轻守寡的慈禧太后很喜欢看戏,尤其是那些歌词淫秽、俗套的戏曲。作为儿媳妇,孝哲皇后自然要经常侍奉在一旁,但一旦出现这样的戏码,她就会“回头嫌弃墙”。孝哲皇后的行为自然会让慈禧太后不满,甚至认为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屑一顾,所以对她更加严厉。
面对身边宫女太监提出“讨好慈禧、亲昵”的建议,孝哲皇后义正词严地回应:“敬可敬,不可亲,我是从清门迎进来的人。”天地先祖的命令,我不能轻易动摇。” 。就因为这句话,慈禧太后更加恨她了。然而,因为孝哲皇后“无不良德行,凡事遵礼,深知不想皇帝亲近,便远离皇帝”。慈禧太后找不到她。对她有任何把柄。
就连慈禧太后也对这位严守妇女礼教的中宫皇后挑不出毛病。同治帝怎能不尊重她,还对她“下流言辞”呢?
3、位列中宫,圣族成员为人宽厚,却从未表现出任何傲慢。
阿鲁特氏虽然不受慈禧太后的宠幸,但有同治帝和慈安太后的支持,加上她中宫皇后的身份,足以威慑后宫,压倒妃嫔。即便阿鲁特家族逐渐变成像慈禧太后那样嚣张跋扈的人物,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阿鲁特在中宫期间,“尊两宫之孝,仁慈,会见九大臣,宽厚,俭勤侍奉,宫正正化。”提称赞垂尚的统治。”她们都达到了女王应有的模范表现。对于同治帝后期频繁出宫,经常劝说,使得同治帝“忆情之初”,克制住自己。
光绪元年,年仅22岁的孝哲皇后在储秀宫病逝。清朝官方给出的死因是“隆裕皇帝痛经,宾客重伤,故病重,今日骤卒于寅恪”。虽然不为同时代甚至后人所信服,但从孝哲皇后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这样的死法或许才是历史真相,也能安慰孝哲皇后短暂一生中的“绝美母恩”。
参考文献:《清史记穆宗实录》、《清史记德宗实录》、《清史稿传一后妃》、《清外史》、《一观》 《清朝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