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宣怀拦下。
其实,慈禧敢单挑所有列强,完全是因为义和团。
1
当时河北一带的义和团发展到100万人,慈禧听说义和团的义民们高喊“扶清灭洋”的口号,又有刀枪不如的神功,心里欢喜不已。
因为她和大清朝被那些洋人欺负的太惨了。
但朝堂上混了许多年的慈禧,终究还是知道要谨慎一点。
为了验证义和团究竟是不是有刀枪不入的功夫,她特意派守旧党刚毅和尚书赵舒翘前去调查一番。
可没想到的是,这俩人出发前就将调查报告写好揣在兜里,然后出去旅游一圈后,回来禀报慈禧,义和团皆是不惧刀枪的忠义之士。
慈禧一听竟信了。
之后,义和团奉命开进紫禁城,慈禧接见了他们的头头曹福田。
这曹福田给慈禧表演了一番“大刀不如”的绝技后,自信满满保证,他的法术可以将洋人统统灭了。
慈禧一听觉得形势大好。
2
就在这时,等着清廷处置义和团的洋人一看朝廷许久不行动,自己撸起袖子就行动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恬不知耻地要求慈禧交出大沽炮台。
慈禧得知,这也欺人太甚了,发誓要跟他们拼了。
于是,6月21日,慈禧下了道惊天地泣鬼神的诏书,向所有列强宣战。
洋人起初并不相信,但证实后,尤其是看到诏书上“彼等”这两个字,气得差点跳起来。
要知道“彼等”这两个字,就类似于慈禧对身边不喜欢的宫女太监的称呼。
洋人看到这两个字,不跳起了才怪。
诏书刚发完时,慈禧还一副“看我怎么让你们臣服”的样子,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列强有出兵的消息传来,慈禧开始慌了!
于是,思虑再三后,她拟了封电报,打算通电各省大臣,让他们进京勤王抗敌。
这里的勤王是指,当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
然而,电报得通过电报局向外发送,而主管电报局的盛宣怀看到这份电报后立马压下不发。
不仅如此,他还将电报内容悄悄传给了自己的老师李鸿章。
3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好奇,盛宣怀这么做,相当于抗旨呀!难道不怕掉脑袋吗?
当然怕呀,但这样起码能让大清朝多苟延残喘几年。
然而,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收到徒弟传来的消息,做法更让人惊叹。
他愣了半天后,终于反应过来,这是嫌大清朝亡得不够快吗?这么糊涂的旨,千万不能执行呀!
但为官几十年的他深知,老佛爷的旨意,不管多荒谬,都得遵呀!
于是,经过一晚上辗转反侧,李鸿章想了一招,这一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发了一封电报给慈禧,慈禧看到电报后差点气晕过去。
定然是有人改了您的旨意,因为是错误的,我就不执行了。
慈禧气归气,但李鸿章毕竟给了她台阶下,因此也就不好意思再找李鸿章麻烦了。
后来,在李鸿章和盛宣怀的努力下,南方各省的头头都跟没执行慈禧的旨意,不仅如此他们还搞了个“东南互保”联盟。
这个联盟可以说让南方的百姓免遭争战之苦。
4
原来,东南互保联盟与洋人签了个协议,协议规定了两点。
其一,租界由洋人自己负责,其他的地方不用他们操心,大清朝的各省会自己管理。
其二,洋人只能在租界内活动,否则出事后大清朝的臣子和百姓谁都不会管。
也因为这个协议,就在北方乱到不可收拾时,南方却一片祥和。
洋人打进来时,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一点作用也没起到,更离谱的是,就在悍将聂士成在前方抗击洋人时,义和团的“义士”竟在后方抄了他的家。
得知消息的聂士成纵然伤心,但仍然坚持抗击洋人,直至战死。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好奇,洋人攻进来时,那个“单挑所有列强”的慈禧太后去哪了呢?
当然是跑了呀,还是带着光绪皇帝一块跑的。
在逃跑前,她还特意解决了光绪的爱妃,将25岁的她推入井中淹死了。
珍妃在被推下井之前还与主张,慈禧可以逃,但光绪身为皇帝应该留下来主持大局。
然而,没有被允许。
珍妃死后,光绪立马没了生气。
曾有人评价,清朝的皇帝中,唯有光绪是一个面朝未来的皇帝,
细想来,若光绪当时能留下来主持大局,等击退了洋人,他不仅能重新章权,还能重获自由。
只可惜,没有如果。
关键时刻的一个决定,影响的就是一生。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