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伊斯坦布尔鸟瞰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著名的东方学家、中东史大家伯纳德·刘易斯作品《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文明重构》重磅上市。本书由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教授领衔翻译、作序。
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从拜占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如何攻陷并改造君士坦丁堡?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如何运作?烟草与咖啡为何在伊斯坦布尔引起争议?
作者伯纳德·刘易斯灵活运用大量第一手史料和相关文学作品,基于直接的观察与记录,生动重现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与文明风貌。
本书采用专题式结构,带领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探索奥斯曼帝国文明重构下的伊斯坦布尔,走进辉煌帝国统治下的繁华都会。
《伊斯坦布尔》译者序
文|昝涛
来源 | 浙江人民出版社
01
当我写下这篇译者序的时候,2024年的土耳其地方选举刚刚结束,这次选举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21世纪长期占据土耳其政坛主导地位的中右翼的正义与发展党(AKP)明显地失去了其优势,而中左立场的共和人民党(CHP)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亦将此次选举称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注历史,是因为我们关心现实。对很多人来说,关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因为对土耳其共和国这个国家的现实感兴趣,可能也是因为关心复杂的中东问题(比如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巴以危机、红海危机)。
作为主权民族国家的土耳其共和国,是奥斯曼遗产的最主要继承者,它既是北约(NATO)成员国,又是欧盟(EU)候选国。冷战时期的土耳其是北约遏制苏联的桥头堡。在21世纪,土耳其作为地区性强国重新崛起,还梦想成为地缘政治的“枢纽国家”(central state),如今经常被外界贴上“新奥斯曼主义”(neo-Ottomanism)的标签。除了对土耳其人,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记忆,对西方人和中东人来说,同样挥之不去。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当然,奥斯曼帝国不只是土耳其共和国的过去,也是中东-巴尔干地区很多国家较近的过去。百余年前,奥斯曼帝国崩溃,留给这个世界太多至今仍难消化的遗产。尤其是世界的两个“火药桶”,都直接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有关系,一个是中东地区,另一个是巴尔干地区,因为这两个地方处在欧、亚/非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通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非常之大。而1453年后,奥斯曼帝国承继东罗马,仍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为中心,在巴尔干和中东地区均建立了长期的秩序,单从这一古今对比来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就值得重视。
在中文学界,关于近现代土耳其,相对来讲关注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因为同具帝国遗产、同遭帝国主义压迫等“同病相怜”的历史境遇,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曾一度密切关注土耳其,写下不少带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比较性文字。但这种关切随着我们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化,也进入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学界重新评价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对现代土耳其历史的兴趣又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我们对欧、美、日的兴趣和投入来说,对土耳其的关注仍然是缓慢和严重不足的。
与对现代土耳其历史的兴趣相比,我们国内对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研究,直到目前甚至可以说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这当然与我国世界史的成长之路太短、积累太薄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也与我们的历史发展道路有关。总之,对亚非拉地区的历史关注不够、研究薄弱,相关知识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是我国学界的一个长期且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