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变法失败的案例里,张居正的失败是最让人痛惜的。
在他主持变法的十年,明王朝内政外交硕果累累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消除南方倭寇和北方边患;而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张居正先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然后再推行“一条鞭法”,使得明王朝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国库的存银从之前的不足一年开支,增长到足够使用十年。
可以说张居正改革对明王朝的贡献,甚至能比肩一下商鞅变法对秦朝的贡献。
然而与商鞅不同的是,商鞅去世后秦朝的改革并没有停止,依然依照商鞅的政策在执行;而张居正死后,明王朝却基本废止了张居正的政策。
都是富国强兵的政策,为何商鞅的政策可以一直执行,而张居正的政策却只执行了十年呢?
张居正得位不正埋下的祸患
张居正与商鞅有很大的不同,商鞅的变法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秦孝公为了支持商鞅,甚至放逐了自己的太子,而张居正其实从未得到过皇帝的支持。
张居正能够由次辅大臣升任首辅大臣,并非因为皇帝的支持,而是他自己勾结了大太监冯保,设计陷害了首辅大臣高拱,从而使得自己升任首辅大臣。
此时的明神宗朱翎均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张居正就是利用主少国疑,继而成功上位的。
而在升任首辅大臣之后,张居正还承担了教导皇帝的责任。
张居正在位的十年,正值小皇帝的叛逆期,其实小皇帝对于张居正的印象,就是一个严厉的师傅,根本就没有多少好印象。
官员同僚就更不必说了,张居正严厉考核官员行政效率,本身就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于是张居正的改革其实根本就没有来自上层的支持,完全依靠他和大太监冯保的政治联盟才得以进行。
士族阶层对于张居正的抵制
除了既得利益的矛盾,士族阶层对于张居正最不满的是张居正没有为他父亲守孝。
公元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依照封建礼仪,张居正应该立即放下政务,为父亲守孝三年,可是当时他的改革政策刚刚好执行了一半(1572-1582年张居正担任首辅大臣)。
在这无奈的局面下,张居正只好利用明神宗的“夺情起复”(皇帝特旨免除守孝),继续留任首辅大臣。
这样一来,张居正就触怒了两个人群。
一种是封建卫道士,他们认为不为父亲守孝的臣子,不值得皇帝重用,疯狂弹劾张居正;
另一种是急于升官的青年官员,他们认为张居正把持朝政不放,使得自己的上升通道不畅,于是也想要弹劾张居正。
于是,从上层的领导到中间的执行阶层,张居正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还收获了敌意。
突然离世、继任者的缺失,功败垂成
不过,尽管没有皇帝和大臣的支持,但是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仍有一线生机。
假使张居正能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重新权衡朝堂的混乱关系,或许可以使得新政能够以温和的方式继续推进。
可惜天不遂人愿,1582年,58岁的张居正患病突然去世,没有给他留下安排继任人选和政治医嘱的遗嘱的时间。
而在他去世后,首先就迎来了明神宗朱翎均对他的反攻倒算,家产被抄没、族人软禁至饿死,他本人也险些被宋神宗开棺戮尸。
紧随其后的事大臣对变法政策的清算,大臣纷纷上书告诉皇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有违祖制。
正在兴头上的明神宗朱翎均,没有看到国库里的七百万两现银,也没有看到仓库的1300万石粮食,居然真的同意废除了。
于是,明王朝的一线生机,被他们自己毫不怜惜的舍弃。
公元1644年,张居正死后62年,明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