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社会环境来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就不是一个好时机,军事准备更是不足,再加上战线拉得过长,根本没有有效的军事补给,高句丽的恶劣天气,也给征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征伐高句丽
隋炀帝一即位,就像一个拿到玩具的孩子,很任性,他营造东都、凿运河、开驰道等等,大兴土木建设,在短短的八年之内,兴建了二十二个重大工程,对国力、财力的伤害不可小觑。
试问一个家庭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承受这样的折腾,显然也是不行的,国家与家庭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特别是在开凿大运河的时候,光征民夫就是煌煌五百万,人民怨声载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要说远征高句丽了,能维持国家运转,已经是很好的了。
可是一个得到大型玩具的孩子,又格外任性,悲剧就来了。他东征高句丽再一次征集民夫三千万人,那么问题就来了,隋朝的总人口才四千多万,这么消耗起来,不要说打仗了,自我消耗也会使得国力衰弱。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最适合休养生息,可是隋炀帝偏偏要完成自己的宏图大业,征伐高句丽还没有完成,国内的起义又不断燃起,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错过农时,导致田地荒芜,四海凋敝。人民的愤怒情绪被点燃,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国内的民生环境很恶劣,根本不适合东征,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征伐高句丽就是一场悲剧。
二、后勤补给,并没有跟上战争需要
由于东征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情,后勤补给一定要跟得上,才会保证军事力量的存活。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前前后后征集民夫3000万人,这样庞大的军事人数,给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军事策略过于拖沓,远征重在快速打击,速战速决,但是隋军拖延的时间太长,后勤补给就出现了短缺。
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时,已经消耗了国内大量的经济、军事力量,如果此刻他迷途知返,或许大隋王朝还可以绵延国运,可是他偏偏不,继续他的事业,可是你的帝王理想要去实现,别人不一定要同意,这一次杨玄感故意拖延隋军的时间,造成战机的贻误。
这三次东征,在社会环境上,军事补给上,都是不合适宜的。庞大的军队,也给后勤补给带来了重重困难,一旦后勤出现问题,必定造成军心动摇,但是隋军的补给问题又没有做好,这就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失民心者,无以得天下
民心所向才能得到天下,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在国内怨声载道,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他在看到这些问题时,及时收敛,隋朝或许还可以得以延续,在社会环境如此纷乱下,人心必然是松散的,民不聊生的状况,怎么能支撑得三次远征。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注定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战争的失利。国内社会环境严峻,民生凋敝,饿殍满地;军事上拖沓,没有速战速决的有效打击高句丽,后援补给欠缺,这诸多的因数都是造成战争失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