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就是讲的鸿门宴。伴随着影片的演绎,小编又一次想起了史记中的西楚霸王。那里面他是何等的霸气,仅凭书面记载,让我们感觉他一人可敌天下对手,让无数英雄都臣服。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就是当年的破釜沉舟,9战9胜章邯,打的章邯绝望投降。还有就是精彩的荥阳会战,几万人打败了56万刘邦大军,连张良都沉默不敢作声,只能逃跑与善后。这样的战绩在司马迁先生的笔下已经接近神了,那可比诸葛亮厉害很多。
不过可惜的是,项羽的辉煌永远都只是一时的,他最终还是落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下场,只剩下一个人自刎于乌江。所以在很多香港影视作品中总是向我们陈述一个观点,那就是项羽是一个时代的破绽,而刘邦子是一个补丁,不是项羽打不赢刘邦,而是项羽打得过整个时代。这种说法在曾经一度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在精彩的影视作品楚汉骄雄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后来在百家讲坛的教授圈子里面,特别是像易中天老师等一些学者都认为,项羽的失败其实不是时代对他的克制,而是因为他本人自身的问题。更有甚者,最近有一些学者提出,项羽的失败,其实早在他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可以说他注定了就是一个短暂的英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实要理解这一点很简单,我们就看一下项羽的两次辉煌就能明白。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荥阳会战,项羽的成功都不是群体的胜利,而是他本人的勇武和单刀的突破。当年能够打败章邯就是他带着一股小部队的拼命冲击,然后取得的胜利。后来打荥阳会战则是带着尖刀部队冲击刘邦主力,打得刘邦主力恐惧逃散,然后取得胜利。所以他所有的生意都是他作为君主的身份冲锋在前面,然后击垮所有的敌人,打的是勇气,打的是士气。
这样的打法非常的符合黑社会的打法,颇具有爽快感,从南天门一路砍到北天门,眼睛都不眨一下,打败天下高手,那可是真的霸气。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做法会助长项羽对于自己的个人崇拜,他不相信集体的力量,不相信军队的配合,只相信自己一出手就能打败所有的对手。
这样的做法就是使得项羽忽略周边人的力量,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且还失去了手下将领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如此他失去了九江王,而且还害死了龙且。这使得他的部队全都是热血的单细胞生物,只知道迎头痛击,忽略了队友配合,甚至连外交层面的范增都被赶走了。
所以,项羽的失败真的不是被时代给打垮了,而是因为他的个人崇拜之路走得太远了。假若当年项羽在与章邯作战的过程中,不是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而是跌跌撞撞联合众多诸侯取得胜利,很有可能项羽的未来不会是这样。虽然这样会使得他的英雄色彩变得更加淡薄,但项羽却会意识到,队友的力量,知道什么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恐怕接下来刘邦与他的对战可能会很艰难,甚至还会输。可见个人力量太强还真不是什么好事情,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