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是否还活着?
迪丽瓦拉
2025-06-29 21:02:57
0

要说朱允炆会有这般结局,从朱元璋传位于他的时候就已注定。

溯古君在前面曾说到过,朱允炆本人并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吕氏侧妃生的庶子,吕氏是文官集团的人。

虽然朱标早死,但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为何要将位置传给朱标的儿子?何况我朱棣还是跟着朱元璋一同大过天下的,你又是从哪蹦出来的小赖虫?

这就谈到了古代非常重要的话题,即“正不正统”。如果朱标或者朱雄英顺利继位,也许朱棣也翻不了天,他或许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更没有这个勇气。

朱允炆登基后,算不上正统的继承人,朱棣和他都是非长子的庶子,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当皇帝?换个角度思考,估计你也不会同意,毕竟我还是长者。

如果说朱允炆在继位后勤于国政,赢得朝廷大臣和天下百姓的呼声,奈何这个小家伙有点不争气儿。在位四年时间,把朱元璋煞费苦心给他留下的政治资本花得一点儿不剩。

说他是个昏君不至于,但说是个明君他又不够格。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谜,他还有没有可能活着?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多方面的。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漳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本来不是你的位置让你上台了,如果你能干出一番事业,想必风评也会好很多。没想到建文帝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各地藩王没有一个有好果子吃,朱棣全部看在眼里。

不搞点事情,估计下一位被削的就是自己。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以需要“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为由,带领军队一路直取南京城。

很多人认为朱棣的做法有点极端,但诸位有没有看过削藩的细节。直接将许多藩王的地盘全部剥夺,有的藩王更是被直接软禁,行事起来毫无顾忌,连最起码的活路都不给。

作为晚辈,最起码的就是尊重,你这倒好,处处挑战别人的底线?特别是行军打仗过程中,凡是朱棣路过的地方,当地的藩王都好吃好喝地招待,可想而知建文帝把事情做得多绝?

四年的较量,朱允炆最终失去了所有权力。慌忙之中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斩杀妻小,另一个是纵火烧宫。朱棣在打入京城后,开始到处寻找“侄子”,始终没有下落。

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并不阻止民间的猜测和野史的记录,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文献做参考推测。

民间第一种说法是活着剃度出家,正常终老。

既然是不正常传位,想必朱元璋早已做好所有情况的预测。据说当时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宝箱,这是最后的保命手段:三件袈裟和三份通关文牒。

三份通关通牒上写了6个字,分别为应贤、应能、应文。

“应贤”是在说叶希贤,“应能”是在说杨应能,“应文”则是在说自己,三个人身披袈裟后,可以从皇宫中的密道里逃跑。

他们在逃出京城后,隐身于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寺庙。在寺庙主持的保护下,三者全部活了下来,并孤老在山林。

听起来还是比较可行,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三个人如果想要逃跑,这个密道的长度最起码都在20公里往上,毕竟朱棣的士兵覆盖面积非常之大,这有没有可能?

进不去讲,如果建文帝能逃脱成功的话,内心必然会有很大的心结。刚刚当上皇帝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面临这样的结局,这是何等的痛苦?

野史中记载朱棣破城以后,在南京皇宫里却没有找到朱允炆本人,只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从外表来看有点像他。不过朱棣本人还是不放心,先后派了很多人去寻找,都没有下落。

这个说法讲得最多,但争议也最大,溯古君本人也不认可,我从两个事件做简单推测。

首先就是郑和下西洋,它的主要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否认一点:郑和本人肯定被朱棣安排了要注意打听沿途有没有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这些随行的人员,明史中还提到了一群特殊的人——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爪牙,保护好皇帝就够了,现在还忙起了海外出行?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也印证了史学家们的猜测:我们就是为朱允炆而来。你们宣扬你们的国威,我们只是负责打听朱允炆的下落,看看是死是活。

其次就是胡濙寻找仙人,朱棣让他在全国各地去寻仙问药,表面上看是为朱棣寻找灵丹妙药为他延年益寿,这不过是一个幌子,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打听朱允炆的下落。

历史发展到明朝已经上千年,他难道不知道仙药是真是假?一边派郑和下西洋出国寻找,一边派胡濙在国内寻找,所有的事情指向性都很强:打听朱允炆的下落。

之所以说出发现像朱允炆的尸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复民间的闲言碎语,毕竟自己是新一任的当朝者。看来这皇帝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当的,任何环节都不能有所疏漏……

第三种说法认为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做好了各方的准备,其中就包括修建一条密道,为自己留下最后的生路。

上个世纪末期,考古学家在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发现一座古墓。这个墓地的规模巨大,占地200余平方米,同时形制和近代的有所不同,类似于明朝古墓的风格。

在引起热议后,人们随即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这座古墓已经被不法之人先行下手,留下了一条通道,工作人员顺着这一条路往前摸索。

他们发现这座墓地的内部构造极为精致豪华,还划分了三个部分,即舍利塔、拜亭和墓坪,跟一个小型的皇家古墓没有任何区别。

当天下午,考古专家看到了莲花基座造型,这和明朝的主流未免有些相符?同时还留下了一件云锦袈裟。经过精密仪器的检测,这件宝物最终被确定为建文二年。

特别是袈裟的底部,还镶有“福寿”字印,加上宫灯装图式,这正是老朱家的独特标志,这岂不是朱允炆的墓地?

当然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有野史中记录朱允炆后来逃到了一个村庄,带领自己的亲信以平民的身份在这里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离世。

不管怎么说,朱允炆的一生都是“凄惨”的代名词。

历史上被迫退位的皇帝有很多,比如唐高祖李渊。在被李世民逼退位后,依然保有太上皇的名誉,并且在皇宫之中居住。这和建文帝比起来,未免令人惋惜和心痛?

在溯古君看来,时代在发展,但许多隐性的常规并不能被打破。作为一个第三代的皇子,跳过第二代皇子直接继位,后者当然不会答应,这样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
原创 可... 公元1024年(天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是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宋仁宗赵祯正式册立...
原创 万... 19岁万历皇帝去给生母慈圣太后请安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长相甜美的宫女,一时感兴趣就临幸了她,谁知宫女居然...
原创 吕... 吕不韦这个人很不简单,一生可谓风光无限,虽然最后黯然落幕,但因他创造的典故与词汇依然流传后世。 我们...
原创 为... 汉武帝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但是他的私生活却不能不说就有点不靠谱了。先是废除了出生尊...
原创 以... 在身陷逆境时,中国古代文人会从自身的学养中汲取营养,将毕生所学转变为他们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精神道路...
原创 孙...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国有五虎上将,分别是: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云长,粗中有细的张飞张翼德,勇...
原创 朱... 《增广贤文》有载:“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天下之间,不可极端,凡有过度,过犹不及,事物发展,...
原创 寡... 西方各国在数百年前,实行的依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社会阶层等级森严。要命的是,当时欧洲各国...
原创 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说起刘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用现在的话就是...
原创 襄... #三国风云录#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夺取汉中后,进位汉中王,并大肆封赏部下。在荆州的关羽获得了前将军,...
原创 清...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 清朝末年,因为清...
原创 清... 清朝最惨的公主,因做错这事被判处凌迟,活活挨了300多刀惨死 “公主”这一头衔可能是从古至今千千万万...
原创 唐... 唐太宗年间,群臣在酒宴上调侃宰相房玄龄怕老婆不敢纳妾,太宗赏他美人一探究竟,谁知亲测后,直言“朕也惧...
原创 隋...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他结束了汉末几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天下,他还击破突厥,发展文化...
原创 一... 崇祯十六年,大明王朝在关外清朝和关内李自成的里外夹攻下,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崇祯皇帝焦头烂额的同时...
原创 顺... 在在清朝的十二位帝王当中,除了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和末代皇帝溥仪年老而终,算是明明白白的去世,再就是努...
原创 康... 很多人对现在的宫斗剧甚是感兴趣,几乎不落地把每一个都看完了。但是这电视剧演的只是皇帝后宫的事情,相互...
原创 2... 1449年,22岁朱祁镇被瓦剌活捉。但他没想到,瓦剌首领不杀他,瓦剌太后护着他,瓦剌公主还差点嫁给他...
原创 曾... 自古以来能做大事的人对自己都非常严格,甚至是达到苛刻的地步,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个典型。他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