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从来不怕死,在甲午海战中他为何会逃跑?
迪丽瓦拉
2025-07-01 05:32:03
0

叶志超是李鸿章的爱将,他年轻的时候,是出了名的打仗不怕死。他在战场上永远冲在第一线,用真刀真枪拼出战功,闯出了名堂,从一个普通的团练一直晋升,最后官居从一品直隶提督,还被皇帝钦赐额浑巴图鲁名号。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却带兵溃逃五百里。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一、英勇无畏的“叶大呆子”

叶志超小时候父母都死了,舅父将他抚养下长大,那时的他小小年纪每天都帮家里放牛,干杂活。太平军起义长驱直入攻到安徽后,叶志超他参加了清军当地的团练。每逢作战,叶志超必定冲在最前面,因此屡立奇功,也渐渐有了名气。

李鸿章1862年组建淮军后,叶志超投入其麾下,他参与平定江浙大大小小战役无数,坚决服从命令,强悍敢拼不怕死。后来叶志超调入刘铭传部,随军参加了剿捻作战。叶志超战场勇猛无畏,获得了朝廷勇士的名号,被称为额浑巴图鲁。

之后李鸿章接手北洋军务,就把叶志超留用在身边。叶志超每次打仗,不擒住敌方首领绝不罢兵,也因为他这种认死理的做法被称为“叶大呆子”。此后他一路升迁,1889年成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

二、临阵磨枪,勉强奔赴朝鲜战场

叶志超在之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表现出英勇善战的气势。没想到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被敌人打得溃逃五百里,完全没有往日的神勇。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大清政府下令叶志超率领军队赶赴朝鲜镇压起义。叶志超并不想去,就托人找找李鸿章说情。

叶志超之所以会犹豫,是因为他不确定日本是否参战。清廷计划由叶志超统领一共2464人去朝鲜,如果只是镇压东学党,那么这两千多人足够了。但如果日本参战,两千多人孤悬海外,没有胜算。李鸿章坚持出兵朝鲜,是判断日本不会与大清开战。从后面发生的事实上看,叶志超不想去,并非他贪生怕死。

叶志超、聂士成率部到达朝鲜后,迅速平定东学党叛乱。日本已经明确要出兵。聂士成请求李鸿章派轮渡接军人回国。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次过来是平息叛乱,而不是与日本争雄。

清军在朝鲜没有优势,不应该在这里与日本开战。趁开没正式开战赶紧渡海回国,将我军驻扎到我国边境线上。等到了秋季,陆军可以直接进攻平壤,海军则可以在仁川登陆,两军夹击,一举破敌。如果让日本人先发制人,我们就危险了。

叶志超面对这种情况,提出提出了上中下三种应对措施,他认为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迅速派大军南下。聂士成提出的建议只是是中等策略,并不是最佳的方案。所以从这里看出叶志超之前不愿意带兵到朝鲜,是一个军事将领对于形势的判断,而并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

叶志超对朝鲜形势的分析让他不愿意去,恰恰说明他之前在国内镇压起义时战斗经验,并不能应对近代战争。之后清军到了牙山,聂士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叶志超不采纳,反而又提出不切实际上策,最终导致清军长期孤军在海外作战,十分被动。

三、与战友配合不力,谎报军功

与日军开战后,聂士成认为海路已经被封锁,援军来不了,牙山地势险峻不能防守,叶志超可以驻守公州。聂士成带领部分军队出战,如果顺利,叶志超带兵驰援。如果聂士成不战败,他们就绕道从北边回公州。

然而,开战后聂士成一度陷入包围,叶志超却没有出兵相救。聂士成只能带领士兵溃散突围。成功突围后,两队人马在天安会合,聂士成提出请叶志超先往公州,自己带人断后。

没想到第二天,等到聂士成赶到公州的时候,居然发现叶志超正在带军向北撤离。直到这个时候,叶志超才告诉聂士成,他们不打算守公州,而是打算绕道去平壤。

在这场战役中,叶志超不曾在聂士成激战不支时出兵相救,战后又不打招呼,擅自改变计划部署,放弃公州去平壤。这些都还只是为将没尽好责任的问题,接下来,叶志超的行为就说明人品有问题。

叶志超明明在这次的战役中失败而归,他却发电报给朝廷说自己打了大胜仗,以死伤两百人的代价打死日军两千余人。朝廷因此赏赐了两万两白银。叶志超早已沾染了官场上的恶习,这样的他领兵打仗怎么可能不败?

四、平壤之战,兵败如山倒

清军退到平壤后,与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丰升阿率领的四路大军会合。李鸿章力排众议,任命叶志超为帅。叶志超提出了集合所有兵力,秋收后一起前进的进攻计划。当时,清军的探子根本没能侦察到日军的情况,对方的兵力部署、进军路线、弹药粮食补给全部都不清楚!

叶志超提议的“秋后前进”的计划,根本没有意义,他真实想法是要退出平壤。他曾经召集将军一起商讨,他说日军乘胜而来,风头正盛,我军弹药不够,对这里的地形也不熟悉,不如先撤退。左宝贵将军一听就生气地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日军悬兵在异地他国,正是出兵狠狠打击他们的时候!”

后来得知日军从元山登陆,李鸿章要求叶志超趁敌人赶上战场,兵力分散,立即设伏打击。于是叶志超抽调七千精锐,在中和设伏准备歼敌。然而没想到李鸿章又觉得日军可能绕道我军后方,就要求清军去元山方向设伏。如此乱指挥,清军行军一番折腾,失去了先机,只能退到婴城防守。

与日军开战后,战事焦灼。平壤城南面、西面清军防守得很好,北面却失利,左宝贵将军英雄牺牲。那时,日军只是冲破了玄武门的外门,还进不来城。况且日军连日长途奔袭,一天都没有吃东西,粮食、弹药都严重不足。如果那个时候,叶志超下定决心积极反击,平壤完全可以守住。但是叶志超却下令弃城而逃!

五、身败名裂

清军退出朝鲜后,叶志超直接带领部队狂奔五百里,跑回了国。与此同时,他再次谎报军情,他上书说倭人有三四万人之众,进攻猛烈,我军苦战了五天五夜,最终弹尽粮绝,无奈只能退出平壤。朝廷再次降旨抚慰他说这次失败不怪他。

不过,仗打成这样肯定瞒不了人,很快他谎报军功的事情就被揭发,最后叶志超被判“斩监侯”,身败名裂。纵观甲午战争,清军一再溃败并不能完全归结与将士贪生怕死,这其实跟整个大清朝廷积弊已久有关。

当时,清廷已经开展了洋务运动,军事装备已经近现代化,但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以叶志超为代表的武将,只能在国内镇压农民,并没有能力应付近代战争!

结语

晚清官场的丑陋的规则,将当年英勇的将士浸染成虚伪的官吏。叶志超对上级谎报军功,虚报作战计划,对战友不鼎力支持反而隐瞒计划,遇到战况便消极对待。这样的统帅带出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不管是野史还是民间的谈资之中,都传说乾隆有一位“香妃”,她遍体异香,惹得皇帝分外宠爱,民间甚至认为香...
原创 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
原创 一... 卫子夫说:"你既然这么狠心,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离开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一代贤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
原创 麒... 中国五千年历史,辅佐明君成就伟业的功臣不少,有伴随君主的开创之臣,也有伴随后世之君中兴之臣。 麒麟阁...
喜讯!广东诚成文化申报非遗文化... 近日广东诚成文化向中国数字非遗课题组提交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一事荣获批准,这无疑是广东诚成文化的一大...
原创 此...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这个名将辈出的年代,也有不少成名的武将是同名同姓的,其中就有两位同名同姓的武将,...
原创 《... 《康熙王朝》里魏东亭是康熙的发小,从小在康熙身边做侍卫,后来外任做官最后做到了正一品大员总督,不过在...
花脚大仙分享:《吴地长歌——镇... 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 巡礼上篇 南越王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
原创 汪... 2015年,北京的天空格外凝重,仿佛在为一位伟人的离世而哀悼。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的老战士、毛主席身...
从大将纪成斌被斩于军前,看雍正... 雍正执政初年,曾因过度轻信人,对宠臣年羹尧、隆科多等过于依赖,所以,不但说了许多过头话,还办了许多过...
原创 古... 考古专家在考察古墓过程中,发现古墓中出现鸡蛋有多危险?专家称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碰,简直就是“细菌炸...
珍贵文物故事 | 万羽牺牲前杀... 珍贵文物故事 万羽牺牲前杀敌的佩剑 这把佩剑,长90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虽非名家打造,亦...
为什么是欧洲? : 世界史视角... 为什么是欧洲?PDF电子版 :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美] 杰克·戈德斯...
运河文化说|扬剧演员:创新传承...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原创 他...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征战史。每一次战争造成人口的锐减,都是触目惊心...
原创 历... 历史是指人们对曾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记录。历史事件是指人们用文字记载的想让后人知道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濮院时尚古镇“挑战古人100天...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6月28日,“挑战古人100天——跟着微短剧游濮院”夏季主题活动,在位于浙江桐乡...
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新华...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新华社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 新华社记者 ...
原创 《... 在普通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的日子是悠闲自在、养尊处优的,不是坐在金銮殿上接受三叩九拜,就是与后宫佳丽...
曾国藩临终前要李鸿章“拥兵自重...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李鸿章是晚清朝廷最后的支柱,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却是师生,李鸿章一直以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