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赵国把匈奴“打趴下”和汉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性质是不一样的,赵国是战略防御为主,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只要你不来侵犯我边界就行;而汉朝对匈奴的以战略进攻为主,要主动出击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彻底消除北方边患,汉朝的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趴匈奴。
赵国对匈奴战争
战国时期,赵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北面就和匈奴相接,这造成了匈奴随时都有可能会南下侵犯赵国。而赵国当时东面有燕国、南面有魏国、西面有秦国,造成了它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去对付匈奴,只能采取战略防御的手段,御敌于国门之外。面对经常南下的匈奴赵国派了当时的大将李牧前去抵御匈奴,李牧对待匈奴的策略就是以逸待劳,只要匈奴来犯,就让士兵防御为主,不能主动出击,而且还下令谁要是主动出击就以违抗军令斩首处置。这给匈奴造成了假象,让他们以为李牧这个人不行,于是就会产生轻敌的思想。李牧这计策是好的,可惜把自己人也给骗了,国内有人看到李牧带兵觉得他不行,就向当时的赵王建议换掉李牧,赵王当时也觉得李牧老是龟缩打法不行就把他给换掉了。
赵国这边换了人,打法自然就和李牧不一样,以后每次匈奴一来犯边,赵国将领就主动带兵出击,可是每次都是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赵国边境也是屡次被匈奴突破,被匈奴掳掠一番扬长而去。赵国这时候才想起李牧的厉害,虽然他场面上难看但是至少能守得住,不会有太大损失。于是又去请李牧继续带兵防御匈奴,李牧回去之后又是按老办法来对付匈奴,以此来迷惑匈奴,私下悄悄训练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等待时机到来。匈奴一听李牧带兵就轻敌大意,带着十几万人马又要来侵犯赵国,李牧将计就计趁匈奴大意轻敌的时候,布好埋伏,一战就消灭了匈奴十几万人马,趁势灭了襜褴(今山西省朔县北至内蒙古一带部落),降服林胡(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一带部落),随后又打败东胡。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十几年不敢再犯赵国。
汉朝对匈奴战争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为主,通过和亲方式维持双方和平。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进犯汉朝,攻太原,围晋阳。当时汉朝初立,刘邦意气风发也带了三十来万汉军北上,由于匈奴一开始故意放一些老弱病残在后面,让汉军轻敌,刘邦也自得起来,脱离大部队,轻率一支精骑追击匈奴,没想到被匈奴围在白登,七天七夜刘邦差点就被人给包饺子了,辛亏陈平用计,才让刘邦得以脱围。经此一战,刘邦对匈奴有了害怕后遗症,所以基本策略就是以“和亲”来维持双方的和平。在文景事情也基本采取和亲的策略。
第二阶段战略出击为主。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由于文景之治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武帝性格上不允许别人欺负到他头上,为了彻底能够消除匈奴这个北方隐患,于是武帝就对匈奴有想法了。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汉武帝就派当时的年轻将领卫青反击匈奴盘踞的河南之地。卫青沿黄河西进攻击河套一带的匈奴楼烦王等部落,全部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一下子铲除了匈奴进攻中原的跳板,至少第一步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出朔方,反击匈奴;派李息等出右北平,牵制匈奴策应卫青行动。此次军事行动卫青长途奔袭,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汉军俘敌1万余人。
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精锐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又斩获匈奴一万对人,继续扩大对匈奴战斗的战果。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大将霍去病率精骑万骑出陇西,翻越乌鞘岭,攻击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随后又翻越焉支山,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于匈奴后方,连战连捷,歼敌近9000人,俘虏了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武帝又派霍去病出击河西走廊一带,要彻底消灭此地的匈奴势力,同时还派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霍去病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又是一个长途奔袭1000多公里,大破匈奴各部,在黑河(今弱水上游)一带与河西走廊一带匈奴主力决战,杀敌3万多人,终于取得了河西走廊的统治权将匈奴势力赶出此地。汉朝随后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戍边,边戍守边生产。
元狞四年(前119年),针对匈奴还是屡次南下侵袭的活动,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一支5万余骑的骑兵部队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匈奴问讯早已远远逃到草原深处,卫青这部横跨大漠,北进数百公里,企图寻找单于主力决战,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在遭遇单于主力后,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的袭击,另派5000精骑向匈奴发起攻击,双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此时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回包抄。
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知道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这一仗歼俘匈奴军19000人,大军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这里有匈奴囤积的大量物资,于是卫青就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霍去病这部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几千里,横穿大漠,遭遇匈奴左贤王,尽歼左贤王部,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万余人,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霍去病在此举行祭天仪式(封狼居胥)然后凯旋回师。这一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此役共歼灭匈奴9万余人,大大削弱匈奴力量,而且在长期和汉人战争中消耗太大,此后已经无力再大举南下,所以就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第三阶段战略调整,重新回到和亲策略上来。汉宣帝时期,由于匈奴内部分裂,几大势力争权导致内部互相火并,这时候呼韩邪单于先是被哥哥打败,为了得到汉朝支持,决心和汉朝和好,并向汉称臣,请求和亲,得到汉朝同意。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再次向汉提出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使汉匈和睦相处长达60年之久。
赵国与汉朝两个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分析
一是赵国对匈奴的政策。赵国由于其身处在战国时期,但是各国战斗纷争不止,而其处于东有燕国、南有韩魏两国,西有秦国,北有匈奴。这使得它必须有一个战略重心,而这个重心就是要对付好西面的秦国、南面的韩、魏。因为当时这几个国家实力太过于强大,赵国不得不进行重点防范。而北面的匈奴对于赵国来说,只要匈奴不南下侵袭赵国就行了,至于你在草原上发展的怎样,赵国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再则匈奴所在的地方基本都是苦寒之地,赵国也看不上这些地方。所以,李牧一仗把匈奴打怕了之后,赵国对北面基本也就是做好防御就行。
二是汉朝对匈奴的政策。由于当时汉朝已经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面对经常要南下骚扰边境的匈奴,汉朝的策略就是要彻底消除这种边患。如何消灭一种是采取和亲方式,就是汉初时期的和亲,但由于当时和亲是汉朝被打怕了才采取的手段,因而匈奴总是有一种轻视的意思在里面。等到经过汉武帝时期打趴匈奴一次之后,再采取和亲,匈奴态度就和汉初不一样,他们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得到汉朝支持,不得不向汉朝提出和亲。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另外一种消除方式就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这个就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几次用兵,虽然汉朝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相比较来说,匈奴消耗的更大,因为他们本身基数就小,经过汉武帝一朝的用兵,匈奴可以说是消耗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力量,再打下去基本就是灭族了,所以匈奴会远遁逃到北方,要恢复生产才能有力量再南下。
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可以说基本是达到目的了,恢复边境的和平环境,推动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