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考皇榜背后的录取博弈
迪丽瓦拉
2025-07-01 07:03:00
0

文|刘永加

六月底到七月中上旬,全国各地高考成绩公布,进入录取时段,学子们会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而在唐代都城长安,那时中了进士和状元,要在皇宫外张贴皇榜,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在张贴皇榜的背后,是录取过程的博弈。

迟到竟然被录取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先是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乡试,选拔出举人参加尚书省的省试,录取进士,最后决出榜首。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丁巳科省试,该科的榜首黎逢是在没有任何背景下而夺魁的。

据《记考》记载:相貌朴拙的黎逢,省试开考后竟然迟到了。他是最后一个赶来的,考官们的注意力自然转到了他身上。黎逢向考场张望了一下,没有发现空位,便在考场办公室的门外找张桌子匆匆做起答卷来。这年的知贡举(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常衮,他看着黎逢的一举一动甚觉奇怪,就让身边的办事员去看这个考生写些什么,看一句报来一句。

这场考的是《通天台赋》。办事员认真按照常衮的要求去做,报来的第一句为:“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常衮不以为意。一会儿又报来好几句联语,有“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宫而兴哀”等。常衮感觉黎逢的句子渐入佳境,情不自禁叫起好来。为了让黎逢安心写作,常衮还派了人过去专门端茶递水。

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挑出几份水平比较高的卷子,交给主考官常衮,黎逢的卷子也在其中,但名次不是很靠前。由于常衮心里早已经先入为主,怎么看都觉得黎逢的水平最高,就力排众议,把他定为了榜首。

优秀宗枝夺魁

唐代皇家宗室子弟可以参加科考,但为了避免与民争名,朝廷还是比较注意管控此事的。唐文宗开成年间,还真有一位宗室子弟靠实力夺得头名。他就是开成二年丁巳科榜首李肱。

史料《云溪友议》和《记考》中记载:唐文宗年间,高锴是个不受请托、实心选才的人,被升为礼部侍郎。皇帝命他连任知贡举,并强调说:“皇室宗枝,享受封爵是适宜的,而宗正寺常送宗室子弟参加进士考试,恐怕其中有浮薄之徒,仗势窃取科名,你应该精心挑选那些确有才艺者,可不要因宗枝参试而妨碍了其他举子仕进。”

第二年开考前,恰巧有宗室子弟参加考试。唐文宗亲自出了考题:《琴瑟合奏赋》和《霓裳舞衣曲诗》。考过之后,高锴经认真批阅,反复比较,录取进士40名,并拟出名次,结果恰好第一名是宗枝李肱。正因为李肱是宗室子弟,他不放心,又将李肱的诗赋拿来反复吟诵,觉得确实堪称第一,便将名次确定下来,再将前五名的考卷装订成册,进呈文宗,并另具奏章说明各名次确定的理由:臣日夜考校,岂敢不出自公心?这李肱的诗,确实最为突出,臣前后吟咏了三五十遍,以为即使让何逊复生,也超不过他……最终,唐文宗认可了高锴所排的名次,宗室子弟李肱就这样当了榜首。此后,李肱被授以“刘安之职”,即让他著书、修史,后历任岳、齐二州刺史。

一枝仙桂两回春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还在完善的过程中,远不像后代的宋、元、明、清诸朝那么严谨。所以才出现了唐高宗麟德二年乙丑科,因主考官董恩恭事先泄露考题被揭发,而将本次所取进士全部作废的奇事。后来,又因两次有人反映取士不公,对已录取的新进士重加考校。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全唐文纪事》等记载:两次重考,一次发生在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科。这次由谏议大夫陈商权知贡举,取进士27人,以张渎为首,易重居第二。二月放榜之后,满朝议论纷纷,都认为取士不公,有严重的请托行为。于是,武宗命翰林学士白敏中等,对所取27人进行复试,结果有7人不合格,包括张渎,均被黜落。易重不仅仍被录取,且名次升为第一。这个易重为了参加科考,的确不容易,他自进京赴考至此,离乡已达6年之久,饱尝科考之苦。

第二次发生在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科。这年,刑部尚书崔凝权知贡举,考毕,录取进士25人,以张贻宪为榜首,赵观文排在第八名。出榜前,有个依附于中贵人的考生李滚,才学很差,得知自己被黜落,十分气愤,就千方百计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中贵人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在中贵人怂恿下,昭宗密令近侍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这帮人有恃无恐,搜得十分仔细,连考生的头巾、靴子也不放过。事后,中使们回宫奏道:“今年所取的二十余名进士,没有真才实学的占了一半,外间议论纷纷,皆以为不可。”

唐昭宗听信了他们的话,便下令让翰林学士陆展、秘书监冯渥在云韶殿对本年新进士进行复试。昭宗还亲自拟定题目,并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交卷。有个叫卢赓的称病不想参加复试,昭宗还传令将他抬到考场,后来查明他是到华阴县省亲去了,来不及赶回,其父卢倔只好上书请求将他除名,这才作罢。复试的结果是只录取进士15人,以赵观文为榜首。张贻宪等5人不予录取,但允许来年再考;而崔砺、苏楷、杜承昭、郑稼等4人考得特别糟,不仅不予录取,而且还取消了今后的考试资格。主考崔凝因此被贬为合州刺史。正是由于这次重考,赵观文得以脱颖而出,诗人褚载作《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

(本文作者为枣庄市台儿庄区融媒体中心编审委员会编审、文史学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不管是野史还是民间的谈资之中,都传说乾隆有一位“香妃”,她遍体异香,惹得皇帝分外宠爱,民间甚至认为香...
原创 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
原创 一... 卫子夫说:"你既然这么狠心,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离开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一代贤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
原创 麒... 中国五千年历史,辅佐明君成就伟业的功臣不少,有伴随君主的开创之臣,也有伴随后世之君中兴之臣。 麒麟阁...
喜讯!广东诚成文化申报非遗文化... 近日广东诚成文化向中国数字非遗课题组提交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一事荣获批准,这无疑是广东诚成文化的一大...
原创 此...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这个名将辈出的年代,也有不少成名的武将是同名同姓的,其中就有两位同名同姓的武将,...
原创 《... 《康熙王朝》里魏东亭是康熙的发小,从小在康熙身边做侍卫,后来外任做官最后做到了正一品大员总督,不过在...
花脚大仙分享:《吴地长歌——镇... 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 巡礼上篇 南越王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
原创 汪... 2015年,北京的天空格外凝重,仿佛在为一位伟人的离世而哀悼。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的老战士、毛主席身...
从大将纪成斌被斩于军前,看雍正... 雍正执政初年,曾因过度轻信人,对宠臣年羹尧、隆科多等过于依赖,所以,不但说了许多过头话,还办了许多过...
原创 古... 考古专家在考察古墓过程中,发现古墓中出现鸡蛋有多危险?专家称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碰,简直就是“细菌炸...
珍贵文物故事 | 万羽牺牲前杀... 珍贵文物故事 万羽牺牲前杀敌的佩剑 这把佩剑,长90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虽非名家打造,亦...
为什么是欧洲? : 世界史视角... 为什么是欧洲?PDF电子版 :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美] 杰克·戈德斯...
运河文化说|扬剧演员:创新传承...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原创 他...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征战史。每一次战争造成人口的锐减,都是触目惊心...
原创 历... 历史是指人们对曾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记录。历史事件是指人们用文字记载的想让后人知道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濮院时尚古镇“挑战古人100天...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6月28日,“挑战古人100天——跟着微短剧游濮院”夏季主题活动,在位于浙江桐乡...
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新华...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新华社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 新华社记者 ...
原创 《... 在普通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的日子是悠闲自在、养尊处优的,不是坐在金銮殿上接受三叩九拜,就是与后宫佳丽...
曾国藩临终前要李鸿章“拥兵自重...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李鸿章是晚清朝廷最后的支柱,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却是师生,李鸿章一直以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