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原是中原地区老牌诸侯国晋国的家臣,也就是说赵国的前身其实只是一个诸侯国的贵族,伙同魏氏和韩氏两家瓜分晋国之后,才成立了一个诸侯国,后来周天子式微,对诸侯已经无法有绝对的控制权了,不得不承认韩、赵、魏三家诸侯的身份,这时赵国才正式成为周王朝承认的国家。
三家分晋后,不仅标志着魏国、韩国、赵国的建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到来;战国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纷争最多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这对于赵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如何在激烈的斗争当中脱颖而出?如何寻找到自己国家的发展优势?如何借箭秦国和魏国的成功变法,而融入中原地区的变法狂潮中?这都是新兴国家赵国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情况下,赵国并没有像燕国,或者是楚国那样一直固守政治传统,甚至没有受原先的晋国太大的影响,而是走了一条只有它自己坚持走完的道路。
这就是在众多的变法形式中,最彻底的军事变法,这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场单纯的军事上的变法,这种变法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让赵国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到战国中后期的时候,赵国已经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是整个战国七雄当中唯一能够在军事方面有能力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诸侯国,可以说带给了赵国很大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赵国要选择进行一场单纯的军事变法呢?赵国既然能够进行军事改革,说明它并没有太过于沉重的思想枷锁,国内的人民是可以接受变法改革的,那么它为什么又没有进行全方面的变法呢?
而且在其变法之前,已经有了魏国和秦国变法成功的先例,为什么在有这么多成功例子面前,却依旧选择了单纯的军事变法呢?其实并不是赵国不想进行全方位变法,而是以赵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来看,没有办法推行全面变法,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赵国为何不能组织全面的变法?
赵国民风尚武,优先考虑军事变法阻力下
首先,我们先从赵国的民族风格上进行分析;事实上,一个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风貌,经济风貌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关联性很大,民族风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尽相同。
燕国崇尚王道固守传统,希望维持诸侯国并立,和平相处状态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燕国是一个崇尚王道政治传统的国家,是自西周传承而来的一个诸侯王国,所以,燕国人民有着一种本能的自豪与骄傲,这是他们拥有西周王氏血脉的一种地位上的骄傲,因此,在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中燕国人比较反对压迫性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吞并任何一个诸侯小国,比较希望维持一种各大诸侯国和平相处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在荆轲刺秦的时候,太子丹希望荆轲能够生擒秦王嬴政,然后威胁秦国交出吞并的诸侯国领土,这是因为燕国的民族风貌以及政治传统影响了太子丹的思想,让太子丹希望回到一种西周的统治情况当中,回到一种各大诸侯国并立的年代里。
赵国崇尚武力,变法优先考虑军事
而赵国也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他是一个极其崇尚武力的诸侯国,各个国家对于军队的建设和武力的崇尚已经非常的狂热了,因此,在赵国举行变法时,自然会先依据他的民族风格进行选择,也就自然而然地偏向到了军事方面。
这一点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虽然赵国这样的变化显得相对比较畸形,只注重军事这一个层面,但它贴合了赵国的民族传统,迎合的赵国民众的心意,同时又比较顺应那个时代的潮流,所以赵国的军事变法在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反对,也给赵国带去了巨大的利益。
胡服骑射变法的奇思妙想,偶然形成
其次是因为赵国的变法其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上,战国时代所有的变法我们都可以称得上是蓄谋已久或者是有着一定的目的,这些变法的偶然性非常的小,甚至说是没有。
魏国、秦国、燕国变法都有蓄谋已久的目标
比如说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它们都是以强盛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先有富国强兵的打算,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行动,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变法这个比较良好的途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是按部就班的。
再比如说是燕国的燕昭王变法,燕昭王变法的目的性更加强烈,燕国本身是一个固守王道的国家,对于西周制度的依赖性非常强,同时是比较讨厌改善国内政治环境的,但固守王道政治传统的燕国,并不是两个邻国的对手。
在两个邻国的日益欺压之下,燕国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在齐国的影响之下,燕王哙甚至想要实行禅让制度从而使得燕国大乱,内场内部混乱让齐国从中获取了不少利益,所以燕昭王为了复仇不得不在国内进行改革,加强燕国的综合实力以便于一雪前耻。
所以,这几个国家的变法都是有着一定的规划的,变法如何进行?怎样强盛?都是一系列的流程;他们也都任用了比较可靠的人才,这些人才本身拥有一定的主流学术支持,对于变法是有着规划的蓝图的。
比如说商鞅,他在进入秦国时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面,在这三次会面当中不断地试探秦孝公,最终确定了秦孝公的想法,然后规划了从农业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和法治方面进行改革的蓝图,所以说这些国家的变法都是规划在前行动在后的,有着一定的计划和对应的目标。
赵武灵王临时起意,发动胡服骑射变法更像赌局
可是赵国的变法并不是如此,其变法其实有着很大的偶然因素;是因为赵武灵王在潜入北方胡人地区发掘了胡人的战斗特点之后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这是赵武灵王临时起意的一种措施,当他观察到胡人作战特点时与自身的中原部队进行了对比,并且想要将此种作战方法在军队上做一个实验。
至于这种改革的结果则是赵武灵无法把握的,简单点来讲就是他在实验,看一看融合北方胡人作战特点后的中原部队,会不会变得更加强大?结果无疑是让赵武灵王非常欣喜的。所以说,其实赵国的变法有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变法之前没有办法去把握变化的结果,也没有去规划一种比较明确的变法路线,更加不知道在变法之后会带来哪些影响,甚至连预期当中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对比于其他国家的变法,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变法说白了就是一场赌局,像其他国家的变法都有着自己的预期,能知道在变法实施到每一步时,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法,从最开始来讲只是一种战略性的测试。
所以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法虽然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军事变法,却不是赵国立足在变法的目的上而推行,它只是改变了军队内部的一些特点,军队在作战过程当中的一些方式,严格的来讲并不是一场十分标准的变法。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赵国其实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变法的心思的,并不是想着要在国内进行变法,让国家更加强大所以才去找变法的途径;而是再看到一条好的途径时想要在国内进行实验,而恰好这场实验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而已;赵国没有这想要彻底变法的念头,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会在国内发生全方面彻底而完美的变法了。
外部变法热潮,迫使赵国赶时髦
再次,则是由赵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实行时期相对来说比较晚,战国时期的第一场变法是发生在魏国的李悝变法,是变法热潮兴起的开始;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韩国和秦国随后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了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这两场变法可以说是变法的高潮部分。
魏国跌落霸主地位,各诸侯国发展军事力量打破均衡竞争状态
除去这三场变法之外,其他国家的变法都不是特别的明显,比如说燕国的燕昭王变法,它其实只是一种对于国家发展形势的改善,希望能够恢复燕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于国内的各种行政制度,或者阶级结构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和影响。
齐国的吏治变法大体也是如此,是齐威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之后,广开言路所创造的一种比较安稳的局面,严格来讲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变法,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到了战国中期时,各大国家对于国内基础发展力的改善已经几乎进入了尾声,又因为魏国超级大国地位的跌落,让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一种实力比较均衡的竞争阶段。
而战国时期的国家纷争,大部分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需要战争来争夺领土,也需要战争来拉开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而战争最主体的力量就是军队,所以不仅是赵国,各大诸侯国在那一时期都在进行发展军事力量,以便于参与到后来的诸侯争霸当中。
赵国地处边疆,近水楼台先得月,吸取胡人作战特点
赵国因为地处西北地区,接触的势力比较错综复杂,所以,在军事改革当中的借鉴对象比中原国家的借鉴对象要广,再加上赵国是一个常年与北方匈奴胡人等少数民族作战的国家,自然可以吸取到他们的作战特点以用于改善国内军队的不足,所以说,其实赵武灵王之所以进行胡服骑射变法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实力不强,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虽说综合国力才是战争所要比拼的根本,可是在战国时期,那种频繁爆发战争的年代里,打头阵的还是军队,最具有威慑力的还是军事实力;所以说,赵国在那样时代选择进行一场彻底的军事变法并没有问题。
讨论
赵国四周强敌环伺,迫切需要强大军事力量
赵国的几个邻居都是军事实力比较发达的,第一个当数赵国南部的秦国,秦国在进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地崛起,一跃就成为整个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为强盛的国家,具有的军事实力可以横压整个山东六国。
而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所实施的也是一种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于与其相邻的国家态度并不是很友好,有这样的一个强敌位于自己的身旁,赵国也不得不发展军事实力来应对秦国可能发动的入侵。
再一个是中原地区的魏国,魏国虽然在战国中期已经遗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魏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的实力衰弱后,其他诸侯国也只能与它势均力敌而已,只是差距在缩小,并不代表着可以随便的入侵魏国。魏国的魏武卒是名震天下的,在吴起时代更是百战百胜,因此中原地区的魏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强敌。
再一个就是北方的匈奴了,匈奴人民风粗狂,又因为是草原部落所以骑兵的战斗能力极强,是一个极其具有进攻性的民族,他们对于赵国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而在整个赵国的发展历史当中也从没有间断过与匈奴人之间的斗争。
所以说,赵国其实是一个强敌环绕的国家,生存在它四周的敌人个个军事实力都非常强悍,因此不得不用军事实力的发展来抵抗可能出现的战争,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知,赵国之所以会选择在国内进行一场比较单纯但又非常彻底的军事变法,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的,这其中既有民族风貌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和变法本身的客观因素。首先,赵国的民族风貌比较尚武,对于军事变法的接受能力很强,有利于变法的推广和实施;再者,军事变法能够大幅度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应对战国时代战争频繁这一点上来讲有着很大的好处。
此外,军事变法受众小,并没有对贵族利益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大部分的着力点都在军队身上,推广的难度也比较小,而赵国本身的军事变法并不是为长久发展而谋划的,而是赵武灵王在观察了胡人作战特点之后产生的奇思妙想。总之,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偶然性促成了战国时期影响超强的胡服骑射变法。
赵国的强盛因为这场变法,赵国的衰弱也同样是因为这场变法;变法之后,赵国对于军事实力投入了精力越来越大,慢慢地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头重脚轻的畸形国家,赵国穿戎服驱战马,狄射挽强弓,经过胡服骑射变法后,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称雄东方,能够与强秦抗衡。
然而强大军事势力的背后却没有很强的后援支撑,就是因为不能进行全面变法,不能进行完全发展,慢慢的也就被秦国给拖垮了。所以说,军事实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综合国力的提升,赵国固然厉害,但没有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发展,没有形成强大的后勤支援,永远成不了秦国。#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