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最缺乏人才的就和蜀汉了。当诸葛亮病危之际,尚书李福问诸葛亮:丞相百年之后,何人可继之,诸葛亮道:蒋公延可继之,李福道:蒋琬之后呢,诸葛亮道:费文伟可继之,李福道:费祎之后呢?诸葛亮也就不说话了,可见,诸葛亮也知道后面没人了。而实际上,姜维的职务始终没有达到蒋公延和费文伟的地步,更谈不是诸葛亮接班人。而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是自以为是。诸葛亮没有把他们当接班人。
对于姜维,诸葛亮的评价是: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姜维可以掌军,但由于属于降将,根基太浅。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适宜当管控政治方面,不能服众,而绝不是《三国演义》演义的那样里直接顺位接班。而诸葛亮死后,蒋琬为大将军,费祎为大司马。即便是在费祎被刺杀以后,姜维继任担任大将军,但陈祗为镇军大将军与姜维相互制衡。姜维始终没有进入蜀汉核心阶层,但姜维始终以诸葛亮接班人自诩倒是不假。
而头一个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就是魏延。而诸葛亮死的时候蒋琬、费祎、杨仪才是重心,而钦定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魏延自然不服,一个长史(文官)如何统帅三军,魏延至少自认为在蜀汉他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是诸葛亮之下,万人之上,自己无论是从地位,能力各个方面都是诸葛亮的当然继承人,取诸葛亮之位而代之是必然的选择。但诸葛亮在死后,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看好他,何况魏延为人自傲,满朝文武没有看上魏延的,有点刺头的意思,向来死看不上杨仪,掐半拉眼角都瞧不上杨仪,而且魏延始始至终相信自己攻击杨仪的政治正确。既然诸葛亮不给,那就强行夺权必。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魏延的职务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假节。魏延没有造反,他的死属于政治幼稚。归根结底,魏延只是因为看杨仪不爽。
杨仪是第二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他比魏延政治更幼稚。魏延那就句话说得不错,一个小小长史(文官)如何调动三军。杨仪不过是奉命带领部队后撤,而不是统帅三军。诸葛亮死后,一定程度上是杨仪“逼反”魏延。待魏延死后,杨仪见自己的官职没有升迁,不由得抱怨,我一要带三军投靠北魏如何?杨仪自以年宦在琬前,虽同为参军、长史,己常征伐勤苦,更处琬下,殊怨望,谓费祎曰:“公亡际,【吾当举众降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耶!”(当时杨仪是中军师,费祎低于杨仪是后军师)这简直是作死,不是政治幼稚,而是没有政治头脑。如果说魏延是个性矜高,看不起人,那杨仪就是个性狭隘,容不得人。但杨仪能够让诸葛亮长期引为相府主要的属官,才干也不可谓不出众。错就错在管不住自己的嘴,杨仪的性格缺失,野心导致其败亡。四个字,咎由自取。
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公然的接班人。而二人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嘱托。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朋培养的接班人、一手提拔的嫡系。他是诸葛亮法定第一接班人。诸葛亮死后,蒋琬为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费祎最初为后军师,蒋琬死为尚书令,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三国志》著者陈寿评道:“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可以说,蜀汉之所以政治稳定,和蒋琬和费祎的能力分不开的。而二人死后。就和诸葛亮不讲话一样,蜀汉就难以维系了。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