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史称“第一次宦官之祸”。从汉和帝时期之后的一百多年,东汉王朝一共发生了六轮外戚、宦官大较量,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最后一次“戚宦之争”,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以大将军何进、何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互相惨杀,两败俱伤,被野心家董卓钻了空子,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被史学们称为“十常侍之乱”,“东汉以宦祸失国”。
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无疑是加速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引发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戚宦之争”、最终导致东汉亡国的主要人物,并不在“十常侍”之列。
此人名叫蹇硕,东汉末期宦官。他是如何引发了东汉末年最后一次宦官、外戚惨烈大屠杀,并最终把东汉王朝推向末路的呢?
先帝托孤,引发皇位之争
蹇硕和他的同音词“健硕”一样,外表“壮健而有武略”(《后汉书》),长得仪表堂堂,又通晓军事,虽然只是个小黄门,但极受汉灵帝刘宏信任。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牵制国舅、外戚大将军何进,在西园组建了一支军队,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军指挥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其手下袁绍担任中军校尉,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连大将军保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此举自然引起了何进的不满,二人的暗斗由此产生。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次子刘协是灵帝与王美人所生,但灵帝认为刘辩轻佻,威信不高,不宜做太子,想立刘协,又不符合立长传统,所以一直没立太子。病亡前,他召蹇硕进宫,将刘协托付给他。
灵帝死后,蹇硕想杀掉何进,立刘协为帝,就找了个借口让何进进宫议事,但蹇硕手下有个叫潘隐的人,和何进一向交好,何进刚进门,他就给何进使眼色,何进醒悟,返身离开,推说身体不适拒绝入宫。
计议不周,命丧外戚之手
蹇硕的计划破产,只好听从何皇后安排,立汉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一向痛恨宦官专权乱政,加之蹇硕又图谋害他,现在大权在握,就想除掉蹇硕。袁绍虽然在蹇硕手下侨职,却是何进的心腹,就建议何进借机将宦官彻底清除。
蹇硕得知消息,恐慌不安,就偷偷去找中常侍张让、赵忠,一起密谋先下手为强,杀掉何进。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乡,曾帮助过何进,何进对他十分信任,私下把消息透露给了何进。何进大怒,马上派人将蹇硕逮捕杀掉,并接管了西园军,势力大增。
蹇硕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一招不慎,非但没杀掉何进,还让自己送了命。他更想不到的是,因为他和何进的较量,会引发外戚和“十常侍”宦官集团的又一轮互相惨杀,最终双方两败俱伤,数千宦官丧命,还给了董卓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杀掉蹇硕,能和何进抗衡的,还有两股势力:一是刘协的养母董太后和她的哥哥骠骑大将军董重;二是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何进首先在何太后的支持下,逼杀了董太后和董重。但对清除宦官集团,何进一直犹豫不决。袁绍极力催促何进早下决心,何进再三考虑后请示太后决断,何太后不同意。
戚宦之争,加速东汉灭亡
何进虽然痛恨宦官,但对宦官怀有畏惧心理,得不到太后的支持,更加犹豫不决。袁绍看出何进的心思,就出主意说:“末将与并州牧董卓一向交好,此人勇猛有谋,忠心朝廷,目前拥有重兵,大将军可下密诏,召董卓入京,可将宦官一网打尽。”何进觉得此计可行,就派人去请董卓。正愁找不到借口带兵入京的董卓接到命令,正中下怀,马上上书声讨宦官,率大队人马往京城进发。
张让、赵忠等宦官知道末日来临,就一边向太后求情,一边贿赂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弟弟何苗,想阻挠何进的计划。公元189年,下定决心的何进,入宫向何太后汇报诛杀宦官计划,被早有准备的宦官窃听到,于是张让、赵忠连忙如集几十个宦官,带上武器,从侧门进去,偷偷埋伏到宫中。等何进出来后,马上又假传太后旨令召见大将军,何进没有多想,跟着返回宫中,宦官渠穆一剑砍下了何进的脑袋,扔到窗外。
何进的部下一看何进被杀,马上带兵攻打,袁绍率兵关闭北宫门,指挥士兵捕杀宦官,不论老少,全部杀掉。杀红了眼,一时难以分辨的,看到没有胡须的就砍,皇宫内血流成河,尸体遍地,有些没有胡须的官员也被杀死,有的为了证明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裤子,露出下半身才幸免于难,史载:“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这场大屠杀,死了二千多人。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不久被追兵赶上,张让投河自尽。
至此,东汉王朝最后一次“戚宦之争”以双方同归于尽落幕。从凉州赶来的董卓率先挟持了刘辩与刘协,同年九月,董卓废刘辩改立汉献刘协即位,不久又杀掉刘辩与何太后,袁绍、曹操等纷纷逃离洛阳,联合讨伐董卓,诸侯并起的三国时代拉开帷幕,由刘秀一手创建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