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西北准噶尔部落与大清王朝前后持续抗衡了近百年。对于游牧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堪称传奇。历朝历代中,都不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骚扰。准噶尔部之所以能与大清抗衡这么多年,主要原因在于清廷政治决策出现严重失误,加上游牧民族的顽强的抵抗毅力,所以直到乾隆中期,才收复此地。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叙述这个问题。
一、清廷错误决策,贻误绝佳战机
准噶尔部落,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其首领噶尔丹最后将一些松散的联盟体制,逐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一个汗国,即准噶尔汗国。我们知道,大清入关是建立在“满蒙和亲”的基础上,清朝皇帝不但是清廷的统治者,也是蒙古的大汗。随着噶尔丹势力的不断发展,准噶尔大有蚕食蒙古其他部落的势头,难保他们结盟而一起对抗清廷。所以噶尔丹成了大清的心腹大患,必须与之做个了断。
噶尔丹与大清的对抗,是17世纪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平定噶尔丹,大清前后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历经三朝皇帝。虽然准噶尔部控制的实际面积很大,可人口偏少,正规军队也就六七万人,那么为什么大清久攻不下呢,主要是前两朝皇帝的决策失误导致战机尽失。
①康熙时期
西征噶尔丹是从康熙大帝开始的。康熙对“满蒙和亲”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将噶尔丹消灭,才能加固满蒙联盟。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事件。
准噶尔地广人稀,他们这支游牧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主要军事力量已经不局限于铁骑大军,他们用自己的牛羊从沙俄手里置换了大量的火器,手里有了火绳枪,所以敢把矛头对准大清。加上沙俄对噶尔丹的帮助,所以康熙帝在跟噶尔丹对峙沙场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头,并且其中的两次都是自卫反击战。最终由于噶尔丹人数有限,而大清人数上有绝对优势,所以大清还是占据战争主动。按理说,康熙应该乘胜追击,但康熙却没有这么做。因为当时国力不允许,加上长途奔袭,战线拉得太长,所以康熙就果断放弃了这次机会。
②雍正时期
父亲康熙三征噶尔丹,加上六下江南,导致清朝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所以当儿子雍正继位的时候,从老爷子手里接的基本就是一个烂摊子,虽然有心征服准噶尔(噶尔丹在最后一次昭莫多大战后死去),但还是因为实力不允许,虽然曾派大将岳钟琪征讨,但结果还是延续了康熙时候的状况,最后还吃了败仗,最终还是不能让准噶尔臣服。
二、准噶尔大军的优势
前文已述,游牧民族自古以铁骑著称,然而西北方这支游牧民族准噶尔不但有实力雄厚的铁骑部队,手里还有先进的火绳枪。众所周知,当年在明朝的时候,日本的丰臣秀吉就曾仗着自己手里有火绳枪而妄图征服大明,可见火绳枪的威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大清的时候,康熙、雍正前后,大清综合国力衰弱,经济、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大清对于准噶尔的征讨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虽然准噶尔部人口稀少,但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部落里的成年男子几乎全民皆兵,所以他们的战斗力一直不容小觑。而且我们知道,直至最后,导致准噶尔汗国灭亡的是国家内乱,以及沙俄和大清的两面夹击,否则大清能否攻下准噶尔都是一个大问号。
三、乾隆的高瞻远瞩,终平准噶尔
随着北方游牧部落准噶尔汗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在“满蒙联姻”国策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大清必须死磕准噶尔。西方历史学家称准噶尔汗国是“最后的游牧帝国”,这不可一世的帝国,最终的灭亡终结于乾隆皇帝。
康熙的三次亲征,加上雍正派军征讨,在乾隆中期(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清军进兵伊犁,俘获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准噶尔汗国最终被平定。达瓦齐被俘后,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动乱,1758年,随着阿睦尔撒纳逃亡俄罗斯,直至病死在沙俄,西北边患彻底被平,准噶尔所辖终被纳入大清版图。
《秦边纪略》:噶尔丹“有大志,好立奇功,父母深爱之,欲立为黄(洪)台吉。《蒙古族通史》:“在准噶尔地区所有呼图克图和喇嘛中,无论其宗教职位,还是学识及影响,噶尔丹是独一无二的。”
《草原帝国》一部记述草原民族及其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宏伟史诗,详细描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三千年的碰撞交融史。全书不仅记述了匈奴、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也描写了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等草原儿女的骁勇善战与雄才大略,他们闯入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在与农耕民族发生冲突、破坏农耕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丰富而多样的文化。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对西北游牧民族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入手这套《草原帝国》丛书,目前活动价只要97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对于这支西北游牧民族的传奇存在,您有何见解呢,欢迎关注@四季文史,欢迎点评;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