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李氏一统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由此开始,尤其是它带给世界的影响至今也能在其他国家看到遗留,世界多处的唐人街无非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尽管唐朝取得了历代王朝难以企及的高度,尤其是它的开放程度以及文明发展,都是后世难以达到的,但是好像总有人觉得这个王朝留下了遗憾。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曾总结唐朝,他认为“唐朝是一个平庸的盛世”,可能有一些人不太理解,毕竟唐朝的盛世已经极度繁华了。葛兆光先生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从思想史这个角度来说的。他的意思是,唐朝虽然是一个盛世,但是唐朝是一个思想平庸的盛世。我们现在想一想,确实有些道理,唐朝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但是好像就是缺少了划时代的思想家。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实行。
科举制首先是在隋朝创立,然后被唐王朝所承袭。因为科举制让天下的读书人阅读的范围就是固定的,符合官方价值的,也就是官方给你规定教材,你就必须学这些东西,要想思想发挥,实在是太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要知道伟大的思想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可是当天下的价值观趋向一致的时候,伟大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葛兆光先生的论述也有着一定的道理。科举制在唐代呈现出的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要,规模越来越大。在选官的诸多渠道中,它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在唐代想要当官,可以通过门荫,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流外入流等多种形式。但是其中最具活力以及公信力最高的应该就是科举了。在唐代后期,科举制已经成为选官渠道中最重要的一条,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元更是被当时的世人所敬仰。所以读书成了当时人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了宋朝,甚至出现了宰相必须出身于进士的条件。宋朝绝大多数的宰相都是从进士当中选拔出来的。以至于进士科后来又被人们称为“宰相科”。到了宋朝以后,科举制仍然是一路高走,一直到清末,直至西方学校教育体制进来取而代之。科举制能够有千年以上的生命力,自然证明了它本身的合理性。对于普通人来说,它给了一个逆转人生的大好机会,很多人都是以此跻身上层。当然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控制思想的好手段,能够更好的稳固统治。
而科举制曾经还走出国门,被国外所学习。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科举制就到达了那里。但是那个时期的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僵化,因为那个时期正好是八股文的时代。可是这样一个僵化的东西传到西方去,西方人仍然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因为它的核心内核仍然给一般的普通的民众改变阶级地位的一个希望,这也正符合了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理念要求。但是在中国来看,自唐朝开始,这种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对于思想的繁荣是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的,可能这正是唐朝盛世的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