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乾隆朝开始,大清的官场如同一枚烂透的桃子,处处透露着腐败的气息。大清革除了不少明朝政治制度的积弊,故而在王朝早期君臣协力,朝廷上下还是颇富有活力的。但是,明朝有一项漏洞百出的制度被大清照抄了,那就是“低薪制”。一个七品京官,一年也不过120余两白银的年俸。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但其实低薪并不能养廉。
当了官,吃穿住用行都要讲究排场,不少人刚踏上仕途的时候为了打肿脸充胖子,都是举债生活,俸禄远远不够开支。因此,久而久之大小官员都一门心思捞钱,地方官进贡的“冰敬”“炭敬”算是例行公事,不算行贿。地位向高位行贿、大小官员合伙捞钱,都是司空见怪的事情。但是清代还是出了几个清官的,比如长年舍不得吃肉只吃青菜的于成龙,他的绰号是“于青菜”,死后遗物仅有绨袍一袭,靴带二套,粗米数斛和白银三两;还有贫寒如老僧无异的张鹏翮,生活清苦如老僧:“居无一椽,食无半亩,敝衣布被,家计萧然”。这些清官如同暗夜里的几点孤灯,总算大清官场不是漆黑一片。
所谓的“低薪制”,只能约束恪守清规戒律的好官,那些心生贪念的大小官员,早就站在疯狂捞钱的那队。是以晚清越到后来,吏制越是腐败,百姓生活越是困苦。有一个位极人臣的大官,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掌管着大清财富的半壁江山。如果他也像那些贪官一样,为一己私欲罔顾国家利益,那么他肯定会富得流油。可是恰恰相反,他的生活如同苦行僧一样乏味无趣,他身后也没有留下大额财产,以至于他去世五年之后,他儿子生病都要问人借钱医治。
他是谁呢?他就是创建湘军力克太平天国,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间的曾国藩。曾国藩从创办团练开始,执掌湘军十一年,是出了名的“不要钱的大帅”,湘军跟太平军干仗,没攻破一座城市总要发一笔横财,最后攻克“天京”的时候,不少军士都拉满船的金银财宝回原籍,家里华宅美田富得流油,倒是主帅曾国藩没有跟着一起发打仗财。清朝的不少将帅都靠带兵发了大财,奥妙就在吃空饷。比如军队里只有500人,虚报1000人,那么子虚乌有的那500人的军饷,多半就落在军头口袋里。
曾国藩是个有道德操守的人,他创办湘军本就是为了替大清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所以他非但不会借练兵敛财,有时候还会拿自己的俸禄补贴饷银。那么,他带兵不要钱,当官呢?
咸丰十年,曾国藩凭力克太平天国的战功,当上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天下最重要的两大总督,在太平天国跟大清划江而治的那些年里,两江总督堪称掌握了大清的命脉。这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首先由地域决定的。“两江”原指明代的“江南省”和“江西省”,清代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因为“两江”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这三个省份,是当时天下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两江所征收的漕粮,占全国漕粮总数的57%。在贪官眼里,曾国藩这可是守在宝山旁,想要发财只要稍稍做点手脚就会富得流油,可是曾国藩自从出仕开始,就立下了“不考升官发财”的誓言。坐上两江总督的位置,就像两江地区的土皇帝一样,掌握了司法权和财政权,关起门来可以呼风唤雨。曾国藩是一心要做圣人的人,他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每年有十八万的养廉银,折合成人民币三千多万,放在今天也能过上很奢侈的生活,但是他过得是苦行僧一样的日子。
曾国藩的衣着非常简单,不用进宫面圣,他的衣服越来越简朴,有时候甚至不修边幅。同治六年,曾国藩已经是太子太保、一等候,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但是他身上还是那件又短又小的佛清洋呢面布里的马褂,看起来比普通的读书人还要寒酸。曾国藩有一回请客用了瓦器,这让客人惊呼“大学士饮客,用瓦缶,无乃太简乎?”他吃的真正是粗茶淡饭,鸡鸭鱼肉统统没有,桌上难得见一火腿。
曾国藩自己活得如同苦行僧一样,老婆子女也过得清苦。虽然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在外也是一品夫人的排场,在家照样要纺纱织布,带着女儿媳妇做针线活。欧阳夫人有回买了一个丫鬟,还被勒令送人,偌大的总督府只用一个老妪和一个小丫头。欧阳夫人的月钱是二两,媳妇女儿都减半,是一两。曾家的女人每天都要早起,做女红,曾国藩的衣服鞋袜向来都是家人料理的。
曾国藩一家过得如此清苦,莫非是为了沽名钓誉?他每年一万八千两的收入,何至于此。曾国藩是不愿向官场捞钱的人,他的收入虽然多,但是要撑起总督府的偌大排场,养仆从师爷家丁杂役等等一大摊子人,都要从他支付。他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常常接济亲族故旧,还拿出银两来补贴湘军。钱不够用,他从自己身上省。曾国藩给每个女儿的嫁妆是二百两,到他最小的女儿出嫁的时候,已经物价飞涨,这份嫁妆相当寒酸了。还是他的弟弟看不错去了,在侄女的嫁妆里添了400百,才圆了侄女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