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吧,这是唐朝走向灭亡的起因之一,而其中的主角之一就是安禄山,
他从前是一个被人唾弃的野种弃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手段,逐渐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历史上的他究竟是怎样的呢,与我们在史书上了解的他是一个样子吗?
安禄山这个名字或许在很多人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大多数人对他真正的认识却是充满了误解和偏见。事实上,安禄山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
他其实是一位“杂胡”,首先,我们得说说什么是“杂胡”。这个词在古代中国用来特指那些非汉族的北方民族,而安禄山是具有拓跋族与突厥族的血统,可以说是个典型的“杂胡”。但是他的出生并没有多少光彩,反而是充满了艰辛。
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但是他早年丧父,随母亲改嫁后冒姓安氏,改名禄山。他从小被称为“野种弃儿”,但是他不甘平凡,努力学习在之后,精通六蕃语言,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并在开元年间因战功累迁至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
正是因为他早年的经历,使得他不仅是一名能够笑对权贵,还能称为皇帝面前自得其乐的谐星,这样的角色转换无疑是极其罕见的。
不可忽略的是,民间有许多关于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种特殊的关系,不仅说明了他的交际手腕,更突显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聪明和灵活。
然而,对于李林甫,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作为当时的权臣,李林甫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是众所周知的。
安禄山明里暗里惧怕李林甫,这种状况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极为正常的,他的出身不高,还是个杂胡,自然不敢硬抗。但是他却敢与当时的右相杨国忠斗嘴。
继续说,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那点事儿,确实是让人啼笑皆非。曾有这么一段时间,安禄山在唐玄宗的眼中算是个得力的助手,但杨国忠这个人啊,背后有杨贵妃撑腰,他可不会甘愿安禄山坐大。
所以,当听到唐玄宗居然考虑提拔安禄山为左相时,杨国忠那个急啊,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讲真的,安禄山要是真成了左相,那杨国忠在朝中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不,杨国忠就开始使劲儿地反对。他跟唐玄宗说安禄山是武将出身,文化水平有限,让他做左相实在是大材小用,甚至有损我大唐国威。
唐玄宗虽然被杨国忠的话说得心里有数,但他心中明白,杨国忠这么说的背后,主要还是担心安禄山权力太大,对自己不利。其实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其实也挺为难。
他既不想得罪杨国忠——毕竟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又得顾及杨贵妃的面子;同时,他也看得出安禄山确实有两把刷子,想提拔他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是,唐玄宗心里也清楚,宫廷这股复杂的权力旋涡,最需要的是平衡。于是,他又安慰杨国忠说,两人应该和睦相处,一起辅佐自己,这样才能让他安心。
说来说去,其实唐玄宗、安禄山、杨国忠之间,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安禄山虽然在表面上顺从,但心里早已对杨国忠积压了一腔怒火。杨国忠的连番打压,加之杨贵妃的暗中插手,让安禄山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棋盘上的棋子,随时可能被牺牲。
于是,安禄山的心头悄悄涌起了一股叛逆的念头。他开始密切聆听自己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部下们的意见,这些人可都是跟着他南征北战、风风火火几十年的铁杆。
他们不越来越不满于杨国忠的高压政策,认为唐朝的未来,应该掌握在像安禄山这样的英雄手中。
安禄山的部下们对杨国忠的不满已经积累了很久,从西安回到范阳的路上,这股不满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杨国忠其实就是依靠杨贵妃上位的,并且他还时常在唐玄宗面前对安禄山指手画脚,早就成了安禄山部队中公认的眼中钉。
部下们纷纷抱怨他权倾朝野,却又无德无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逆相”。在他们看来,杨国忠的存在成了安禄山晋升宰相之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安禄山虽身处风波之中,但是他知道,要清君侧,除去杨国忠的话,自己必须站出来,可做这一切的后果,无疑会是惊天动地的。
正当安禄山还在犹豫不决时,旁边的真人法师杨松筠突然开口了,他的一席话,无疑是向安禄山施加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杨松筠几乎是在预言杨国忠将要面临的厄运:“杨相这个人,气数将尽。”这句预言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安禄山的两位汉人幕僚严庄和高尚也开口了,尤其是性格暴躁的高尚,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我建议清君侧,除杨相!”
这种决绝的声音在安禄山内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虽然他表面上还在保持着沉默,但心底深处的火焰已经被点燃。这些部下,他们跟安禄山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一次次从死亡边缘一起闯过关卡,他们的话语重量自然不容小觑。
于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安禄山的内心斗争变得越发激烈:一方面是对杨国忠的深仇大恨,另一方面是对反叛后果的恐惧与忧虑。
但在情与理的拉扯下,似乎天平的倾斜已经不可避免。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安禄山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在杨国忠与自己多年的恩怨积累之下,在部下们的推波助澜之下,在杨松筠预言的催化下,他决定反叛。
这一刻,安禄山仿佛转身成了另一个人,那个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不惧任何敌人的安禄山回来了。他知道,从这一步跨出去,就意味着与整个大唐帝国为敌,但为了自己的信念与未来,他愿意赌上一切。
安禄山叛乱的酝酿最终在这些日子里成为了现实。从部下们的不满,到幕僚的煽动,再到杨松筠的预言,每一步都似乎在推着安禄山向着不归路走去。
而他,似乎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那即将到来的风暴。后面的结局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但是前面安禄山的性格变化,大家可能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的熟悉。
不知道了解后的大家,现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1]王泊远,杨洁.安禄山早期史事中的几个问题辨析[J].唐都学刊,2024,40(01):39-49.[1]鲁尧贤.安禄山的登场及其深远影响[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