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晋愍帝向汉赵投降,西晋灭亡,国祚51年。
晋愍帝,是荀勖的外孙,本来,晋愍帝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
也是天意。
45年前,
晋愍帝的外祖父
荀勖,做了一件事,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34年前
,荀勖
又做了一件事,让西晋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荀勖到底与西晋司马氏有什么仇,又做了什么事呢?
事实上,荀勖与司马氏并无仇,相反,他还是西晋的开国功臣。
早在公元289年,荀勖就去世了,
但他做的两件事,足以摧毁西晋。
1.史家之争:西晋,亡于谁?
有人说,西晋,亡于司马昭不传位给齐王司马攸;
也有人说,亡于司马昭与司马炎都宠信贾充
;
更有人说,亡于齐王司马攸36岁早亡。
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困学纪闻》
“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王夫之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硬要找一个人背锅,那非荀勖不可。
司马懿与原配张春华生有三子一女,嫡长子司马师无子,司马懿便做主,将嫡次子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的位置,为了彰显儒家的兄友弟恭,司马昭常在大家面前表演,
“自己只是暂代兄长掌管军政大权,以后,
会将军政大权,归还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
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晋书》
司马昭嘴上说着,要还位于司马攸,
但最后,还是把位子,传给了嫡长子司马炎。
因为,于礼法上,司马攸,不再是司马昭的儿子了。
《晋书》记载,贾充“能观察上旨”,
贾充很了解司马昭,是司马昭的嘴替
,他把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往儒家人君模板里一套,就开始像派发传单一样,张口宣传当立司马炎。
更重要的是,贾充,不仅是嘴替,还是司马氏的功臣。
不仅曹魏帝曹髦看出了“司马昭之心”,贾充也看出来了。
他在曹髦反抗、意图诛杀司马昭时,带头替司马昭诛杀了曹魏帝曹髦,致使曹魏政权完全落入司马昭手中。
杀死曹魏帝后,司马昭用贾充,用得很趁手,
临终前,还特地嘱托司马炎,也要重用贾充。
为什么呢?
司马昭虽然立了司马炎为继任者,但他也是真心心疼司马攸的。
司马昭担心,司马炎与司马攸,走上曹丕与曹植的老路。
司马攸等着坐王位等了10年,司马炎同样,也等了10年。
纵观天下,
唯有贾充与他司马昭心意相通
,他知道,
只要贾充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司马攸一定能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出了荀勖这一个变数。
2.时间脉络与司马家关键人物的关系:
司马炎与司马攸都是司马昭的儿子,
是同父同母的嫡亲手足;
司马攸是次子,因为聪慧,深得众人喜爱,由司马懿做主过继给无子的司马师;
司马师意外病逝,将势力传给司马昭;
司马炎与司马攸,从此成为竞争对手。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位,不久建立西晋。
公元272年,贾充的女儿定为太子妃。
公元276年,杨芷被立为继后。
公元276年,晋武帝司马炎差点病死。
公元278年,皇太孙司马遽出生。
公元282年,贾充去世。
公元283年,司马攸去世。
公元289年,荀勖去世。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
公元291年,开始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3.荀勖,在背后搅动风云
贾充与前妻李婉生有一个女儿,名为贾褒(一说贾荃),是齐王司马攸的正妃。
所以,贾充是齐王的岳丈。
荀勖在利益上,属于贾充派系,但是与司马攸不和。
但,贾充善于钻营,在司马昭的嘱托下,贾充不仅是司马炎的心腹大臣,还是司马攸和蔼可亲的岳丈,日子过得特别舒坦。
或是党派之争,或是品性使然。
据史书记载,板正的任恺和庾纯,素来与贾充不和。
瞧着贾充左右逢源,与司马炎、司马攸关系都很融洽,他们越来越恐慌,怕自己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所以,
想尽办法瓦解贾充的势力。
于是,经常在司马炎跟前上眼药水。
本来,司马炎对贾充有点点不满,贾充身为自己的头号心腹大臣,怎能与自己的死对头司马攸如此亲近?!
贾充,就像一个大渣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在任恺和庾纯不懈努力下,司马炎对贾充的这种不满,急剧膨胀到不爽,恨不得要贾充立马表态:站司马攸,还是站自己这边。
但,即使朝堂上暗潮涌动,贾充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直到,秦州和雍州传来了鲜卑侵扰的消息。
兴许是,老天爷看贾充过得太潇洒,看不过眼。氐羌反叛了。
任恺抓住机会,立马上奏,请求司马炎,派贾充这样一位有威望、有经验的朝廷重臣去镇压。
司马炎假装同意,立马下诏外放贾充。
此时,不管贾充去留,对司马炎都没有损失:
如果贾充去镇反,大家见风向不对,必不敢明目张胆地倒向司马攸,朝中势力必将重新洗牌。
反之,若贾充想留在京城,必得做点什么,让司马炎相信他永远站司马炎这边。
在京城的温柔乡待久的贾充,
此时果然升起了满满的危机感。
荀勖,此时同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官场上都是多年的老狐狸,一个萝卜一个坑,荀勖很清楚,贾充这一去,必呈大势已去之局,永失圣心,一定得做些什么留下贾充。
贾充,老狐狸,虽然接了诏书,但还想留在京城。
文武百官在夕阳亭给他饯行的时候,
他悄悄找来荀勖,问荀勖可有良策。
荀勖直接回答他“独有结婚太子”。
原来,当大家知道司马炎有意外放贾充的时候,荀勖已经在心中推演了好几番。
贾充,唯有与司马炎联姻,才能逃过这一劫。
于是,
荀勖找来司马炎的另一个宠臣冯紞,
并对冯紞说:
“我们与贾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旦贾充被外放,我们必定遭殃。
如果,贾充与晋武帝司马炎联姻,
将嫡女嫁给太子,做太子妃,贾充必定能自动留下。”
冯紞一听,是这么个道理。
于是,这俩人经常在司马炎面前夸赞贾充的女儿,
说贾充的女儿“有《关雎》后妃之德”,才貌绝世
,如果能给太子娶了,必保永昌。
其实,当时的司马炎,有一点点头疼太子的婚事。
司马炎,是嫡长子,也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受益者,因为“长子”的身份,才最终打败亲弟弟司马攸,登上王位,所以一直坚决执行这条金科玉律。
可惜,天不遂人愿,司马炎的嫡长子早夭,嫡次子司马衷越发愚钝。
司马炎有点动摇决心,开始思考,不让司马衷继位。但原配杨艳皇后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又帮他坚定了决心。
于是,他决定,给愚钝的太子司马衷找个可靠的外戚。不过,司马炎一直没有直接下诏选太子妃。
于太子而言,朝堂上有个贤能之名的亲叔叔:司马攸。
世家大族要么看不上司马家,不愿意与司马家结亲;
要么,看不上太子,
觉得,有司马攸在,下一任皇帝,指不定是谁呢。
所以,大家都不想要太子妃这个烫手山芋。司马炎心知肚明,心里恨,面上不显。
这下,氐羌反叛,宰一宰晋国最显耀的权贵贾充,最合适不过了。
于是,在任恺上奏外派贾充的时候,司马炎假意同意了。
宴饮的时候,司马炎大赞卫瓘家的女儿,似有,聘为太子妃之意。然后,又贬低贾充的女儿,说贾充与郭槐生的女儿,肯定像郭槐一样,又丑又矮又黑,善妒,无子。
卫瓘是清流之家,但权势远不及贾充。
荀勖这只老狐狸,用脚指头一想,
这司马炎,可不就是想聘人家贾充的女儿,
故意来一番欲擒故纵的戏码吗?
于是,在为贾充践行之际,告诉他,把女儿嫁给太子,可保荣华富贵。
又与司马炎的宠臣冯紞一起,不停地在司马炎面前夸赞贾充的女儿。
贾充女儿定为太子妃,这件事,成了大半。另一半,在杨艳皇后那,显然,也不用怕。
出身弘农杨氏的皇后,一直势单力薄,也希望给太子找个显耀的外家。
就这样,
在荀勖这个“军师”的一番运作下,
贾充的女儿成功当上太子妃
。
给西晋的直接灭亡,埋下伏笔。
4.荀勖,善于探“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
荀勖,一直是个善于揣度人心、判断时局的能人。
4.1带头吊唁曹爽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了曹爽,曹魏政权几乎全部落入司马懿手中。
一开始,没有人敢去吊唁曹爽,荀勖作为曹爽的部下,独自前往祭拜,大家看见荀勖吊唁之后,还能全须全尾地回来,于是也跟着去吊唁。
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晋书》
荀勖为什么敢带头去吊唁呢?
其一,此时,曹爽一系,该杀的、该清理的,司马懿已经清理完了,剩下的人,都是安全的。
其二,
司马懿虽然诛杀了曹爽,但,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事变的,曹氏一族,还是明面上的“掌权者”,
司马懿也需要一块彰显“仁义”的遮羞布,必定允许大家吊唁曹爽。
其三,
此时带头吊唁,不仅能彰显荀勖的忠厚,也
能让司马懿注意到
,曹爽的手底下,
有一个叫荀勖的聪明人。
其后诸多事件,譬如,高贵乡公被杀、官骑路遗请求入蜀刺杀,荀勖都以仁义、光明的正面理由,给司马氏扣高帽。
4.2睁眼说瞎话,力保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荀勖一直知道,只有愚钝的太子司马衷上位,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本人,一直站在司马攸的对立面。
晋武帝虽然执意立司马衷为继承人,但心里总有点担心司马衷的智商,一边想换继承人,一边又想用朝廷重臣的嘴巴,为太子司马衷正名。
一次,晋武帝便派荀勖和和峤,去东宫观察太子的言行举止。
和峤只说,“太子如初”;
而荀勖却大赞太子德行极好。
4.3力保贾南风太子妃之位
太子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之后,东宫一直被贾南风把持。贾南风虽然素有恶名,但才干也不差,甚至曾经帮司马衷应对考验、保住太子之位。
如果,太子之位,在司马衷与贾充结亲之初,靠的是贾充
,
后期,则是靠贾南风,才能保住。
送贾南风坐上太子妃之位的荀勖,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让别人动贾南风的位置。
公元276年,司马炎重病,差点一命呜呼,听说,有人怂恿贾充,拥立司马攸上位,司马炎极其生气,便借口贾南风善妒,想废掉贾南风的太子妃之位,打压贾充的党羽。
作为贾充的党羽,荀勖立马拉上司马炎喜欢的冯紞,一起帮贾南风说好话。
又加上,继后杨芷与充华赵粲也一起帮忙,才保下贾南风的位置。
帝将废贾妃,勖与冯等谏请,故得不废。--《晋书》
4.4赶司马攸出京,将司马攸气得吐血身亡
齐王司马攸以贤能闻名于世,很看不上荀勖和冯紞。
公元276年,司马炎病了一场,朝臣已纷纷表露出,拥立司马攸上位的意思,结果司马炎一口气,又活了过来。
活过来的司马炎,着手打压司马攸与贾充。
但,朝臣的意志不以司马炎的存活而转移,加上,太子司马衷依旧不太聪明的样子。齐王司马攸就像一轮小太阳,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到了司马炎晚年,拥立司马攸的人貌似更多了。
荀勖和冯紞,担心司马攸上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于是,荀勖经常拉着冯紞,在司马炎跟前说司马攸的坏话,甚至直言
,司马炎驾鹤西去后,
太子司马衷很可能不能继位,
因为,朝臣想拥立的是齐王,而不是太子。
“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晋书》
司马炎并不相信。
自公元276年之后,他已经多番打压司马攸,他不相信!
荀勖继续火上浇油,说,“
陛下,臣有一计,可探此言真假。
陛下下诏,
让齐王离京就藩,
如果整个朝堂的人都起来反对,那臣之言必正确。”
就这样,公元282年,司马炎下诏,命齐王司马攸就藩。
满朝文武果然替司马攸求情,司马炎大怒,一波接着一波地清理替司马攸求情的大臣。
司马攸听说,
是荀勖和冯紞出的就藩主意
,气愤不已,诱发了疾病
,于是,以生病不便上路为由,请求允许自己继续留在京城给生母守陵。
攸知勖、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晋书》
司马炎此时已经完全相信荀勖的话,哪里敢留司马攸,更疑心司马攸为了留京装病。
为了督促司马攸早日离京,司马炎挥一挥衣袖,派出一群御医去诊治司马攸。
御医们思量了一下,顺着司马炎的意思,直言司马攸身体很棒,不影响离京。
诸医希旨,皆言无疾。--《晋书》
司马炎“只好”派人催促司马攸赶紧离京。
司马攸自持是个注重仪表的君子,沐浴更衣、抹粉,好好地装扮了一番,坚持入宫,向亲哥哥司马炎辞行。
司马炎一看司马攸这仪容仪表,更相信司马攸是装病了。挥一挥衣袖,让司马攸赶紧走。
公元283年,司马攸越想越气愤,怒急攻心,在就藩路上吐血身亡,时年36岁。
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晋书》
5.荀勖,善于躲在暗处玩弄权术,西晋的灭亡,有他的影子
也就是说,
荀勖除了送贾南风上位
,还把司马攸气死了,
他不仅给西晋的灭亡递了一把刀
,还把西晋自救的后路给断了。
如果,
非要找一个具体的人来
给西晋灭亡背锅,当是荀勖。
世人言,西晋的存亡,在于贾充。
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困学纪闻》
但其实,
贾充的背后,是荀勖,在暗处搅动风云
。
他给贾充出主意,让贾充将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
又在司马炎想废掉贾南风的时候,拦住司马炎。
如果说,直接导致八王之乱的人是贾南风,
那将贾南风送上高位,并且力保贾南风的荀勖,
更应该是罪魁祸首。
明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史笔记中写到,
西晋,是亡于司马攸的早亡。
如果司马攸活着,必能好好左右朝堂,避免八王之乱。
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王夫之
我们先不说,司马攸是否真的有能力力挽狂澜。但,
荀勖,是史书记载的,压倒司马攸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他与冯紞把司马攸气病的。
荀勖,是西晋的开国功臣之一,但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直躲在暗处、玩弄权术,
更是做了这两件事,生生将西晋送上绝路。
而他的外孙,晋愍帝,因为八王之乱,登上帝位,
最后投降于汉赵
,成为西晋的终结者,
被史书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纵观西晋的历史,你会发现,
关乎西晋存亡的大事上,
都有荀勖的影子
,如果贾充是大奸臣,那他背后的荀勖,更为可怕。
荀勖善弄权术,为了一己之私,疯狂打击政敌,
拥立德行有缺的太子妃、智商低下的太子,埋下乱国之祸。
司马炎,亲近、宠幸善弄权术的人,“立嫡以长不以贤”,则是西晋亡国的根源。
作为掌舵者,若他能亲贤人远小人,立贤不立长,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讲好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