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对于在何处建都,都是再三考虑,颇费周折,因为他关系到王朝的延续和尚城的安全。即使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英明神武的开国之君,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大伤脑筋,思忘再三。朱元璋曾想过要迁都关中长安,但却因为件意外的事情未能行,最终饮恨终生,遗祸子孙。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此行他给太子朱木门有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考察长安的往济及地理情况。朱元璋通过对前朝亡国原因分析,认为在应天建都有不稳固的因素,那就是无险可守,他想将都城迁至长安。
朱元璋初步打算为,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以临濠为中都。但终因肉及开封与应天一样,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因此还是认为关中的长安较为合适,所以命太子朱标前去考察。朱元璋为何最后会重点考虑远在关中的长安呢?
在朱元璋最初规划的时候,御史胡子祺给他了一道奏折,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子祺认为,天下适合建都城之地有四处,为关中、河东、开封及江淮之地。河东地其地势较高,有险可据,但其地苦寒,生活环境极差;开封及江淮地势平坦,无险可据,宋在此地建都所以亡国;只有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又有崤、涵之险可据,应该是建立都城之首选。
朱元璋觉得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便对太子朱标说:"天下山川只有关中的秦地一直被认为最险要,可以固守,你可以前去考察以下情况,慰劳一下关中的百姓。"并选择了许多大臣随行,令择而行。
太子朱标一行人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准备出发,可在他将要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在东南方向电闪雷鸣,无法渡江。据记载,当时天旱,已经有近月命没有下雨了。朱元璋认为这不是个好的征兆,便告诫朱标此行一定要小心谨慎行事,又增派了侍卫,并告诉朱标到了关中要广施仁政,取得民心,希望以此能够挽回天意。
朱标回京后,对此行考察的情况对朱元璋做了一个汇报,并献上了关中的地势图,随后就一病不起。但是,朱标这次考察的感受也是赞成在关中长安建都,他即使在病中也一直上书朱元璋,对经略关中地区提出了许多建议。不幸的是,第二年的四月份朱标就病逝了。
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打击很大。我们知道朱元璋的儿子很多,但他唯独最疼朱标。朱标死后都下桑很长时间了,朱元璋都不肯脱去丧服,也不上朝理政,后径大臣们百般劝说,朱元璋才脱掉丧服,开始上朝理政。
也正是因为太子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深感关中之地不祥,从此再也不提迁都之事,迁都一事最终没能成行。而朱元璋父子关于南京的忧虑,在十余年之后成为了现实,即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兵变,攻陷南京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
倘若朱标没有突然病死,而朱元璋迁都成功,在朱棣兵变时,若据关中之险而守,朱棣断难成功。朱棣在攻占南京时是单刀直入,几乎是突袭,如果南京换成了长安,以朱棣那点兵力,加上沿途崎曲以及关中地形之险要,易守难攻,他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当然,历史是不可能重演,如果朱元璋千之都成功,历史可能会改写,但却要从此失去一个伟大的时代——永乐盛世。
参考:《明史·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