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是一个争霸的时代,雄主贤臣轮流登场,用自己一生的智慧与心血,演绎了一出出流传千古的历史舞台剧。
其中,比较有争议的就是宋襄公,有人说他迂腐、不知变通,有人却说他有君子之风,甚至还将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宋襄公的一生。
太子让贤
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病重的时候,宋国就出现了继承人的问题,当时只有两个人有资格继承君位,一个是嫡子宋襄公,一个是长子目夷。
宋襄公是正妻所生,属于嫡出,而目夷则是长子,但属于庶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宋襄公是可以名正言顺继承君位的,但是宋襄公却在病重的父亲面前恳求立哥哥目夷,理由是目夷比自己的年龄大。
而目夷听说了之后,连忙拒绝了,说:“把太子之位让给我,已经是最大的仁了,我再怎么做,也不可能企及了。”
于是目夷为了逃避宋襄公的让位,远避他国,就这样,宋襄公即位了,宋襄公即位后,把目夷召回来做宋国的国相。
关于宋襄公让位的做法,有的人说他沽名钓誉、多此一举;有的人则称赞宋襄公不贪权位,有“让国之美”。
其实,不管宋襄公是真心让位,还是沽名钓誉,但宋襄公的行为至少说明了一点:在他的心中,是有“仁”这把道德标尺的。
政治清明
宋襄公继位后,任用目夷为相,兄弟二人以“仁”“礼”治国,将宋国治理得蒸蒸日上。
在对外政策上,宋襄公拥护齐桓公的霸权,对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推崇备至。
宋襄公之所以坚定地拥护齐桓公的霸权,说到底还是自己内心的“君子之心”作祟。
宋襄公看到天下礼崩乐坏,但自己又没有能力挽救这种局面,此时忽然出现了雄主齐桓公,齐桓公东征西讨,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因此齐桓公的施政策略与宋襄公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
而齐桓公也很信任宋襄公,在齐桓公事业的顶峰——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委托宋襄公日后照顾齐国的太子昭,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当时齐襄公答应了,而且最后他也做到了。
平定齐乱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国内诸子争立。
这个时候,宋襄公想起来自己曾经答应过齐桓公要照顾太子昭,于是,他决定兑现承诺。
这是很需要勇气的,要知道,虽然当时宋国在宋襄公的治理之下,国力有所增长,但是相比强大的齐国,宋国还是非常弱小的。
但是宋襄公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毅然率军进攻齐国,以拥立太子昭,最终,在齐国的里应外合之下,宋襄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拥立了齐孝公。
这一事件让宋襄公声名鹊起,天下人人都称赞宋襄公的信义之举。
如果历史在此停止,那么宋襄公无意会是历史上的一位贤王,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停止,历史的战车载着宋襄公轰隆隆地开向深渊。
意图称霸
声名鹊起的宋襄公有点飘,他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有理想是好的,但是没实力有理想,那就成了痴心妄想了。
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盟天下诸侯,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个时候哥哥目夷就来劝谏:“小国争盟,祸也”,意思就是:“老弟啊,咱没那金刚钻,可别揽那瓷器活,玩砸了就不好了。”
但是已经上头了的宋襄公不听,结果果然玩砸了。
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战”,宋襄公脑子犯轴,非得等楚军列好阵再开战,结果大败,自己也受了伤,不久就去世了。
纵观宋襄公的一生,可谓是可爱又可敬、可恨又可惜。
可爱,是因为宋襄公身处春秋乱世,却屡屡做出君子之举,给那个铁与火的时代,增添了一丝人性的光辉。
可敬的是,宋襄公坚持做了一生的君子:让太子位是“仁”、平定齐乱是“义”与“信”、泓水之战是“礼”,在后世看来,仁义礼智信中,宋襄公除了“智”没做到,其他的都做到了,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恨的是,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迂腐不堪,不知变通。
可惜的是,宋襄公明明适合做明君,却妄想做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