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被杀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被一个姓杨的太监忽悠,杀了袁崇焕。这个说法来自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也采取了类似的说法。问题是皇太极就这么有信心,能够保证自己和群臣的演技都是一条过,都能保证杨太监看不穿自己,能保证杨太监一定能说服崇祯,而崇祯就一定会硬着头皮杀袁崇焕,这个反间计的变数很大,失败的可能性很高。皇太极要保证袁崇焕一定被崇祯杀死,可不会用这个三流阴谋,他用的是一个阳谋。
那就是“虏骑薄城”必杀这个明朝官场规则,这才是皇太极最大的底气。所谓的“虏骑薄城”是指到敌人骑兵冲到北京城城郊,(“虏”可以是胡虏蒙古人,也可以是东虏满洲八旗军),这在明朝军政长官最大的罪责,并不是单单难为袁崇焕的。嘉靖26年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嘉靖39年的宣大总督王抒(王世贞老爹)都因为俺达汗的骑兵跑到北京郊游,惨遭下狱、杀害,王世贞等人求爷爷告奶奶也保不住老爹。嘉靖42年蓟辽总督杨选也因为蒙古人打倒京城附近,而惨遭杀害。
明朝“天子守国门”不假,但敌人要是真冲到了天子身边,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实权部门负责人也是要出来挨刀受罚的。也是在皇太极郊游北京期间,兵部尚书王洽也因此被下狱,他老人家身体不好在监狱中病死,这才没有挨刀。崇祯九年兵部侍郎梁廷栋“代杨嗣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结果又遇到八旗军跑到北京郊游,“顺义、文安、永清、雄安、定兴诸县及安州、定州相继失守”,梁大人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不得不和兵部尚书张凤翼一起吃大黄自尽。
八旗军在崇祯年间三次逼近北京,三个兵部尚书级别的大人物(王洽、张凤翼和梁廷栋,梁廷栋原先也当过兵部尚书)都因此倒台、身死,只有崇祯十一年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他可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职兵部尚书)因为崇祯皇帝的特别信任逃过一劫,成了崇祯年间唯一破坏队形的兵部尚书。
袁崇焕当时的职位恰好是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真不是单纯的辽东军事负责人。他能以督师蓟辽的身份杀死毛文龙,以督师的身份要求崇祯帝撤销辽东巡抚职位,并罢免登莱巡抚孙国桢、取消登莱巡抚之职,自然也要负责蓟州的军务,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辽东军事负责人。
而蓟镇军事长官的主要职责就是确保京城万无一失,这是从嘉靖年间,明朝就形成的官场规则。你可以说它不合理,但这就是事实。“督师蓟辽”、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和陕西巡抚一样都是崇祯年间的高危职位,以至于这些职位都成了官场老油子坑刺头的工具。陕西巡抚在崇祯年间“七易其人,而无一好去者,故历十三年未有一复命之抚臣”,袁崇焕的同年孙传庭是刺头,就被吏部尚书谢升扔去当了陕西巡抚。
袁崇焕愿意任事,自然也要承担风险,而嘉靖年间相关负责人出事拿下的几率是百分百,崇祯年间兵部尚书们因为八旗军北京郊游下狱、身死的几率就是四分之三。皇太极身边有的是汉人谋士,这些官场规则也不是机密。实施这个阳谋的难点在于八旗军要有千里奔袭京城的能力,还要甩掉袁崇焕,这两点皇太极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