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历代王朝在总结前朝覆亡的经验教训时总会矫枉过正,比如西汉认为秦朝覆灭是因为不分封宗室为诸侯王,没了宗室的屏障所以短命而亡,所以西汉大封诸侯王,引起了七国之乱;北宋认为五代更迭频仍是因为武将专权,谁兵强马壮谁就是天子,所以北宋重文抑武,导致两度亡于外辱等等。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个人,就是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晁错,他是中国古代建言削藩的第一人。他的建议对西汉王朝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壮大到可以与中央王朝抗衡,更是夸张到“天下之地诸侯占其三,天子占其一”。那么这个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的晁错会不会被皇帝重用呢?错了,晁错的结局是被腰斩于市,真是可悲可叹。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籍记载,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历仕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最后官任御史大夫。汉文帝时期,晁错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以后的汉景帝)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晁错曾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
汉景帝即位后,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此时,晁错为了刘氏江山考虑,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提议削藩并上疏《削藩策》,他在《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的奏章呈上去,汉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因此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于是汉景帝下诏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的削藩建议,令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劝他说,天下是刘氏的,你这么做会引来灭族之灾的。但是晁错大义凛然说,臣子当为天下计,岂能为一家之私而舍弃大义。父亲看着执拗的儿子,哀叹一声,竟然服毒自尽。
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闻知消息,非常惊慌,连忙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时逢窦婴(汉景帝的表哥,当过吴国国相)入宫,向汉景帝推荐了袁盎(也当过吴国国相)。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汉景帝听了之后默然良久,竟然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各诸侯退兵。
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等人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于是派中尉陈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此时晁错毫不知情跟着就上了马车。当马车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中尉陈嘉停车向晁错宣读皇帝的诏书,随后将晁错腰斩于市,据说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晁错死后,汉景帝梦寐以求的诸侯退兵却没有实现,七国的叛乱还在继续。晁错建言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后世评价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