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朱高炽跟朱标一样早亡,朱棣会传位朱高煦,还是好圣孙朱瞻基
迪丽瓦拉
2025-07-03 16:33:10
0

朱元璋时期,太子朱标的早亡,让朱元璋的大明朝损失巨大。但有人受损,就必然会有人受益,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朱棣。

后来他依靠靖难之役,夺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所谓好处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从此后靖难之役和建文帝到底在哪儿?就成了朱棣终身的梦魇。以至于无论朱棣做个啥事,都无法摆脱这两个问题的干扰。

为何朱棣要五征漠北——想依靠军功,证明他比朱允炆更合适,堵天下人之口罢了!

为何朱棣非要迁都北京——他在南京夺位,怕在那睡不着觉,北京则一直是朱棣地盘,当然我的地盘我做主了。

为何让郑和下西洋——更简单了,找失踪的建文帝,都找到海外去了……

总之,如以上这般的林林总总。朱棣对此郁闷吗?当然郁闷非常了,却不是因靖难之役和建文帝失踪,而是当初他老爸朱元璋遇到的问题,当上皇帝后的朱棣,也给遇到了,这就是“太子人选”问题。

朱棣有三个嫡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其中朱高炽和朱高煦是皇位最有力的两位争夺战,而朱高燧却没啥希望,除非朱高炽和朱高煦,都出了意外。

瞅瞅这个结构,是不是很像大唐初期的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不同点仅在于,由老大、老三合伙斗老二,变成了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合伙斗老大。其余的几乎一致。

朱棣之所以能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朱高煦是立下头功的。比如,公元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李景隆统兵60万,号称百万,跟朱棣20万的燕军对决。打得朱棣三易战马,最终只能依靠佩剑殊死顽抗。

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建文帝,出征前他语重心长的来了一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搞得如今,就算朱棣手中只有一把宝剑了,却依然无敌天下似的——所谓“谁敢杀我”!朱棣敢连喊三万声,也看不见“马岱挥刀”,却等来朱高煦率部赶到,一个冲锋便救了朱棣,并最终还给反败为胜了。

公元1402年,朱棣听从姚广孝计谋实施斩首行动。哪料在长江边,被盛庸打得抬不起头来。朱棣都准备放弃时,又是朱高煦血拼盛庸,一举换来喘息之机不算,还等到了陈瑄带水师归降,让朱棣顺利渡江,兵临南京城下。

也正是因朱高煦如此神勇的表现,才让朱棣喜爱非常,并拍着他肩膀说:“老二啊,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可要好好表现哦。”为何朱高煦后来,敢以李世民自居?朱棣能坐拥天下,他的的确确是第一功。

朱高炽则一直不被朱棣喜欢。一则身体太胖,走路都需要有人扶,搞不好哪天就撒走西归了。二则就是,朱高炽跟朱家人不同。朱元璋、朱棣、朱高煦,性格刚猛杀伐果敢,属于同一类,朱高炽却犹如“面团”,讲究“以德服人“,因此朱棣表示,还是老二“类我”。

虽最终的结果是,朱高炽以柔克刚斗败了朱高煦,却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上后,就去世了。也就是说,朱高炽仅比朱棣多活了不到一年时间。

这就引发出了一个猜想:如果朱高炽也跟朱标一样早亡,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朱棣会传位给谁?是儿子朱高煦,还是好圣孙朱瞻基?等于是让朱棣再做一次,朱元璋当年的选择题,让他也体会一下老爸朱元璋的苦心。

想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对朱棣来言,朱高煦虽然“类我”,但朱瞻基却绝非“类建文帝”。也就是说,朱瞻基跟朱允炆完全是不同的。

建文帝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无奈之下选中并开始培养的,效果如何?很差。

一则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老,二则是朱元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替建文帝扫雷,比如启动蓝玉案等,而不是如培养朱标时一样,全方位,无死角栽培。二则是建文帝非可塑之才,这点从他继位后的削藩,和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朱瞻基却是另一种画风。一出生就被朱棣喜欢,朱高炽能斗败朱高煦,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朱瞻基的光。而且从朱棣的相关记载来分析,他对朱高煦闹幺蛾子也是早有防范。所以,对朱瞻基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培养。

建文帝为何会在靖难之役中,昏招一个跟着一个?因不懂兵。

朱棣出征漠北时,便把儿子朱高炽扔在京城李监国,却带着朱瞻基去历练: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出自《明史》)

而且还没事就考考朱瞻基:上坐帐中,皇太孙侍侧,上从容语以前代得失事及君臣相与保全之艰,皇太孙所对皆合上意。上喜,顾谓侍臣曰:“人必务学乃能增长智识,适与长孙语,其所对悉有权度,非寻常意见所及,亦其比来学问进矣。

随后朱棣便开始替朱瞻基建立亲军:随侍皇太孙幼官,其间有孱弱者,宜别选壮锐易之。所设府军前卫指挥千百户镇抚管束幼军者,宜选用老成端正之人,庶几幼官有所视法。

啥意思?就是说:朱棣专门给朱瞻基建立一彪人马,选拔人才,淘汰老弱,完全交由朱瞻基亲自统领。这可谓是,朱瞻基的羽翼或爪牙了!

从以上这三段史料中就能看出来,朱棣实则对朱高炽,就没抱啥大希望,直接跳过,而是不遗余力的培养好圣孙朱瞻基。这其实就等于堵住了,朱高煦复制“靖难之役”的操作。果然朱棣的苦心,起到了效果。

朱高炽去世后,果然朱高煦就反了,朱瞻基二话没说便带兵亲征了,是轻松搞定,朱高煦连一点浪花都没翻起来。

同时,对朱瞻基的谋略等,朱棣更是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让大明奇人黑衣宰相姚广孝亲自教导朱瞻基,并亲口告知姚广孝:朕长孙天资明睿,尔等宜尽心开导,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意思就一个:别管阴谋还是阳谋,你就玩命教我的好圣孙吧。

朱棣亲传武略,姚广孝亲传谋略,再加上朱瞻基“天资明睿”,朱允炆怎么跟朱瞻基相比?朱高煦又怎么可能再唱一出“靖难之役”?

也就说,朱棣虽是靖难之役的受益者,但当他当上皇上大哥后,必会玩命阻止“再来一次”的可能。比如,留下了一大批能臣,如三杨(一直管用到朱祁镇时期),还如夏元吉等。

这些臣子,绝非建文帝身边的黄子澄那类“嘴皮子把式”可比。再加上迁都北京,来两个“天子守边,直面漠北“,一下子就又抓住了大明的精锐部队。

所以就算朱高炽如朱标一样早亡,朱高煦也照样没啥戏可唱,朱棣依旧会传位给朱瞻基的。大环境已经变了,朱棣一通操作后,想在他的大明朝,再来一次“靖难之役”的因素,已经被朱棣基本消除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五胡乱华,指的是在西晋时期塞外的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和军事实力衰弱的时候,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
原创 原... 公元710年7月,大唐神都洛阳,史上著名的“巾帼宰相”、风华绝代的一代才女上官婉儿被时为临淄王的李隆...
原创 原...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各地藩镇在镇压起义过程中,...
原创 原... 何晏可能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最有身份地位的人了,他的祖父何进是东汉末年最有权势的人,当朝大将军,手握...
原创 回... 在五代十国的纷乱时代,一位普通的士兵逐渐崭露头角,他就是后来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的早期生活...
原创 原... “(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
原创 原... 提起明朝,许多人都会对它感到惋惜,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出过昏庸君王的朝代,第一个连出五位贤德...
原创 他... 朱可夫当得起“战神”二字,翻遍世界史,战神能善终的占少数。但所有的战神不管结局如何,都会在后世留下一...
原创 唯... 【历史】从国际上来看,作为一个国家,总统的权威和尊严就代表整个国家的权威和尊严,在古代中国也有“君辱...
原创 原...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但是安史之乱并没有随着安禄山死去而结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导致发生安史之...
原创 原... #头条创作挑战赛# 唐朝安史之乱末期,史朝义战败北走,唐仆固怀恩率军向河北追击。在史朝义叛军走向瓦解...
原创 秦... 秦国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现如今我们很多使用的东西便是从那时候延续...
原创 原... 聊起李世民我们都应该知道,他也算的上一个千古明君。但是他当上皇帝是不光彩的,因为手握兵权发动了历史上...
原创 秦...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士子更是说出了“为富不仁”这样的话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
原创 原... 在东方的欧亚大陆上,崭新的大秦帝国崛起,虽然它的历史相对短暂,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深刻...
原创 原... 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交替历史中,划定时代的两个关键事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三家分晋,但鲜有人提及田氏代齐...
原创 原... 1937年9月21日上午,日军轰炸机突然空袭太原,中国空军起飞拦截,这是中日空军首次在太原上空激战。...
原创 嬴...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就是秦朝,而在秦朝建立之前各个诸侯国进行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厮杀,最终被秦...
原创 蜀... 我们熟知的蜀汉五虎大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其实这一说法是民间的排名。但是随着《三国演义》...
原创 秦... 战国末年有一段时间,其实是六国翻盘的好机会,当时秦军被信陵君逼回函谷关内,之后几年秦国内部也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