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是继李善长之后的淮西集团老大,也是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案可能是他留给后世人最为熟悉的事件,前后株连达三万余人,朱元璋因此为由罢免了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改由六部分管,千余年宰相制度自此结束,专制皇权空前。
胡惟庸,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效朱元璋,此时只是一小官吏罢了,朝堂上尚没有他的任何势力。此后,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兼第一任中书省左丞,权势滔天。胡惟庸因此以黄金两百两贿赂,自此平步青云,此后还以儿子娶妻李善长侄女。
朱元璋为吴王时,胡惟庸为太常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洪武三年,即进入中书省——当时的中央政府,出任中书参知政事。洪武六年,胡惟庸任中书左丞,旋即取代汪广洋为中书右丞相,此后迁左丞相。事实上,这一时期虽然丞相之位还有几人,但大权可以说是在胡惟庸手中,并长达七年。
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胡惟庸可谓是不遗余力的打击浙东集团,刘伯温即使归隐韬光养晦仍不放过,在几番陷害之后借探病之故谋害了刘伯温,而伯温之子此后也被逼迫坠井而亡。
洪武三年,中书左丞杨宪被判处极刑,中书右丞相汪广洋自知淮西集团的强大,成日里饮酒作乐浑浑噩噩不理朝政,因此胡惟庸在中书省并无“敌手”。在刘伯温身死之后,淮西集团老大胡惟庸更是肆无忌惮,且皇恩一时无二。
胡惟庸骄纵嚣张惯了,上奏的途径也把持在自己手中,有利于己则上报、不利于己则瞒报。此外,文臣武将的晋升之路也被把持,金银打点才能够得到加官进爵的可能。
朱元璋对此自然大为不满,由艰难困苦打拼下来的基业使得朱元璋充满了猜忌,更何况贫困出身使得他对于官僚内心深处有着极大怀疑。因此,便是洪武九年(1376年)的地方行政改制,中书省的实权受到了限制打击。洪武十一年(1378年)颁布上奏可以无需经过中书省。可以说,这两项旨意无疑对于胡惟庸极为不利,也反映了朱元璋开始不信任。
胡惟庸的狡诈,以及他深知朱元璋对于权势的掌控与嗜杀成性,使得胡惟庸决定铤而走险。有道是“宰相门前九品官”,胡惟庸的家人仗势欺人殴打了朝廷命官,朱元璋因此诛杀并斥责胡惟庸,此后朱元璋又诘问中书省办事效率和质疑刘伯温身死之谜。种种的猜忌,使得胡惟庸选择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勾结北元残余准备反了。
此后的占城稻来贡一事成了导火线,汪广洋赐死,接下来便是胡惟庸了。胡惟庸自然是加紧了谋反之事,而同谋者御史中丞涂节惧怕东窗事发而选择了告发,不过本人也因为“告发太迟”而处死。
胡惟庸案发,株连九族,前后事件发酵达十年,淮西贵族集团被大力打击,三万余人身死。胡惟庸认罪后,中书省被罢免,六部尚书升格以分管权势,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全向皇帝负责。胡惟庸一案,是其咎由自取,但也是朱元璋乐于看到的,以此为由建立高度的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