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著名的皇帝莫过于康熙、乾隆,他们在位时政治安定、国家繁荣,虽然发生了一些战争,但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百姓因此生活得相对丰衣足食。
到了晚清时期,从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争相入侵,清朝统治者屡屡割地赔款,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待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清朝早已内忧外患,灭亡近在眼前。
溥仪当皇帝的时候年仅3岁,还是不懂事的幼儿,充其量是个傀儡皇帝,而且国内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腐朽的清政府已不被人们所接受。
然而,国人眼中的孤家寡人身边仍有少数臣子顽固地忠心于他,并且希望挽救清廷被推翻的命运,陕甘总督升允就是其中之一。
升允差点打下西安
升允是蒙族人,清朝时满蒙一家,贵族之间经常联姻,孝庄皇太后便是来自蒙古。
因此,镶黄旗出身的升允至死效忠于满清并不奇怪。与其他或者沉醉于花天酒地或者鸦片的晚清大臣不同,升允勤于政务,因此担任过不少要职,他做过的最大的官是陕甘总督。
清朝有数个总督,各领一方政务和军务,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封疆大吏,升允称得上位高权重。升允任总督时,修建了黄河铁桥,这座桥由钢铁构成,使用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工艺和设计,是洋务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照理说,组织修建这样铁桥的升允应该是个开明人士,但是,后来维新运动兴起时,升允却上书参奏反对变革,也因此,他被罢免官职赋闲在家。
辛亥革命开始后,清廷重新任用升允,令他担任陕西巡抚,虽然曾经被罢官,但是他不仅没有怨气而且丝毫未改忠于清朝之心,在危局中尽全力维护皇帝。
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满朝人心惶惶时,升允带着手下弱兵残将一路杀向西安,企图击败革命军,迎接溥仪来继续做皇帝。
虽然他手下的兵弱,但他指挥得当又熟知当地的情况,革命军内部有争端,而且缺少作战经验。
因此,升允的军队接连攻下好几所城池,距离西安也不远了。正在此时,溥仪退位的消息传来。升允得知,痛彻心扉,大骂逼迫皇帝的袁世凯是不忠的臣子,他没有丧失斗志,仍然想为溥仪接着攻打革命军。
但是,他手下的将士们认为连皇帝都退位了,再战毫无意义,而且这些人的心中也早已对清朝的腐败不满,趁着人心浮散,都各自逃走,升允无人可用,不得已撤兵停战。
辛亥革命一兴起,其实大多数人心中都有数,清朝灭亡是肯定的事,只有升允这位顽固的老臣还在拼命效忠,并且差点为溥仪打下西安。尽管攻打西安失败了,但是升允仍然企图使清朝复辟。
继续为清朝复辟而奔走
攻打西安失败后,升允不得不承认清帝已经退位的事实,但是内心极度拥护清朝统治、思想守旧的他不肯认命,想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辅助溥仪再次登基为帝。
升允是蒙古族人,关键时刻他想到了找自己的宗族来帮忙,于是,他不辞辛劳踏上了奔赴蒙古的征程。
升允已经年过50,一路上天气又很寒冷,因此他遭了不少罪,蒙古地域辽阔,即使是身为蒙族人的他也不能完全熟知地理情况,行走了一段路程后他迷路了,在茫茫原地中找寻正确的路线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来通过他人的指引,才最终到达了蒙王驻地。
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升允并没有说动蒙王,蒙王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认为清朝大势已去,没必要再为清廷做任何事,其实蒙王的态度再次表明了人心所向,但凡明智的人也不会去做困兽之争。
忠诚可能也是一种信仰,以升允的心智他应该明白自己想做的事难以成功,不放弃只不过是遵从内心的想法。劝蒙王助溥仪复辟失败后,升允开始依附日本人,与他们来往密切。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复辟的愿望,升允其实像慈禧太后一样,并不顾及民族大义,他们维护的是满人统治,而不是国家利益,慈禧太后恐怕多是为个人荣华富贵考虑,而升允是愚忠。
升允还把目光投向了与他有相似想法的张勋,张勋也是清朝遗臣,他一直不让自己部队的军士们剪辫子,拥护亡清之心昭然若揭。
升允找到他后,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升允开始替张勋张罗筹备,同时也没有中断与日本人的联络。张勋需要资金来进行复辟事业,于是升允去找日本人商谈。
在日本,他见到了政界高层人物,那时,日本已经起了干预之心,所以后来才有以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的事情,升允的要求正符合日本人的企图,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
带着日本人提供的资金,升允回到国内,将这笔钱交给张勋,后来张勋经过一系列准备,果真实现了复辟愿望,只不过失去人心的活动不能长久,仅仅十多天后,这出闹剧便告终了。之后升允再无什么好机会,最后郁郁而终,不过他也活到了70岁的年龄,结局并不算悲惨。
小结:
忠诚是可贵的品质,古代皇帝需要忠臣为自己维护统治,强大的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安定、维持和平。但忠于腐朽反动的集团,即使成功也是助纣为虐。
晚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实际统治下,官员腐败,毫无生气,统治者不考虑民生只维护自己阶层的利益,虽然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改革但都以失败结束,也证明了清廷难以自我革新,大众早已摒弃了它。
升允不像袁世凯想满足自己的野心,而是为了已经灭亡的清朝奔走呼喊,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忠于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进步的代替落后的是大势所趋,守旧者可以进行斗争,但恐怕结局是注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