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拜将”是每一位中国男人的浪漫,也是每一位军人参军时的志向,自古以来如此。
新中国的首次授衔是在1955年,这一年,为民族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帅们迎来了他们的光辉时刻。
时至今日,十大元帅十大将的事情依旧津津乐道。
而这其中,有一位将军的经历颇为特别,特别到负责做军衔授衔工作的罗荣桓不知道应该授什么。
于是他找到毛主席,询问道:“该授何军衔?”
毛主席知道是这个人后,就说了一句:“让他自己定。”
这位可以“自己定”的将军,名叫刘子奇,那么,他到底是有怎样特别的经历,让毛主席说出“自己定”这样的话呢?
织布工人刘子奇、投身红军闹革命
湖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如此。
自湖南走出来的开国将领数以千计,而在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解放军军事家中,也有41%是湘籍。
这其中,就有来自浏阳的刘子奇。
1900年,刘子奇出生在浏阳的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中贫苦,刘子奇没有读过书,年纪稍大就给地主干活,后来又被父亲送去做学徒。
那段岁月,军阀征战连年战乱,土地更是经常颗粒无收,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看不到希望。
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子奇被送去县城的纺纱工厂当学徒,也见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县城不比小农村,经常有知识分子进行民主宣传,懵懂的刘子奇就是这样接触到了民主思想。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腐朽社会重重一拳,也把光明的种子撒到全国。
刘子奇所在的县城也经常有人在进行工人运动,刘子奇积极参与其中,他以为,工人只有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力,而不能等待腐朽的统治阶级“动善心”。
正因对工人运动有充分认知,他在这些运动中总是不遗余力,也让他在这批工人中得到拥护。
然而,那个时候工人阶级根本没有自己的武装,尽管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与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可还是在蒋介石摄政后这种合作破裂。
一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我党和全国民主人士伤亡惨重,就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刘子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出生较早,加入我党时已经是27岁,然而他加入的时间之早,比之罗瑞卿、林彪等也不遑多让。
加入我党后,刘子奇就被组织任命回到老家搞土地革命,并在当地拉起一支联防队。
本意上,这支联防队是为了在反动军阀前来镇压时有反抗之力,没想到当地百姓非常支持革命,慕名前来的有志之士非常多,队伍很快就有了上千人。
这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非常珍贵的一批武装力量。
组织得知后,批准这支联防队改成浏阳赤卫军第二师,而刘子奇这位组织者,理所当然成为第二师师长。
那时候是30年代初,30年代初的师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都是上将军衔,然而刘子奇为何不是上将?这与他在革命过程中的三起三落有关。
三起三落、刘子奇的不断学习
1930年,红军对长沙这所大城市进行了起义尝试,刘子奇带领第二师策应红三军团的进攻。
他在战场上作战非常勇猛,红三军团很快渡过浏阳河,开始攻打长沙。
只是我军毕竟武装力量薄弱,而军阀何键却有蒋介石的支援,装备精良,双方的武装力量不是一个层次的。
为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我军主动从已经占领的长沙市区撤出,第二师傅也跟着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会合,并就此改编成为红一方面军。
在这里,刘子奇见到了红军的缔造者,也是党的领导人毛主席。
他与毛主席都是湖南伢子,参加革命之初他就知道有一位老乡是许多党员的领袖,如今见到老乡毛主席,他就更加钦佩。
在一次讲话中,毛主席说大家许多都是农民出身,缺乏文化知识很难指挥好军队,因此他号召军队领导要自我学习。
当时已经是师长的刘子奇深以为然,他从小没读过书,快三十了大字不识几个。
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主动辞去担任的师长职务,进入我党组建的随营学校深造。
这段学习经历,让刘子奇对共产主义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坚定了自己革命的志向。
从学校出来后,他就被组织任命为独立五师13团团长兼政委,与其他学成归来的将领被任命为更高职位不同,刘子奇从一个师长变成团长,这其实是一种贬职。
关于他贬职的原因,至今尚无权威文献详述,只是在坊间有说是这段期间刘子奇杀了人。
他杀的是国民党俘虏,当时我党治军非常严,刘子奇不顾党纪军纪杀人,在当时是要杀头的。
不过上级念及刘子奇对革命的贡献,再加上国民党俘虏确实作恶多端,因此只是做了贬职处理。
而刘子奇也并没有因此动摇了信仰,他依旧带领13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并很快因为战功又被任命为独立三师师长。
此后,他跟随党中央相继参与数次反“围剿”作战,并在其中立下诸多战功。
红军长征结束后,很快我党就打开了新的局面,要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创革命根据地。
刘子奇觉得新的阶段需要新的学识,于是他再度辞去军队中的职位,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子奇才再度回到军队中。
他与王震搭伙,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奔赴抗日前线进行作战,并在山西、河北等地创建根据地。
如果以这段期间的标准来授衔的话,刘子奇是至少也是一个上将,然而因为几乎缺席抗日战争,让他的军衔不足以匹配上将。
而他缺席抗日战争的原因,还是因为学习。
那是在1939年,抗日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他再次主动申请到中央党校学习文化。
这次学习,刘子奇一直到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才结束,而这也让他错过了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这也严重影响了他的授衔。
1945年,他从党校学成后,就被组织任命为哈尔滨市保安司令,在军队中的职务则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二十旅旅长。
一直到1948年,刘子奇才再度被调任独立第八师师长一职,又是一个师长。
授衔仪式、罗荣桓的考虑
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奇被任命为湖南军区参谋长,终于不再是一个师长。
1952年,刘子奇又被调到原广东军区,担任原广东军区副司令员职位。
1955年军队授衔时,考虑的主要就是军功、资历和任职,这三点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毛主席的提议,已经在地方任职的就不要再参与授予军衔了,这就让周总理、邓小平这位也足以被评为“元帅”的人选没有被评为“元帅”。
后来毛主席又极力推辞掉众将帅提议的给自己的“大元帅”军衔,并以此为表彰,希望大家不要计较军衔的高低。
毛主席表态,也让负责授衔的罗荣桓松了口气,本着公平的原则,为了不让众将士寒心,罗荣桓一直都非常认真仔细。
这才有了对刘子奇授衔时遇到的难题。
按照资历,刘子奇在红军建立之初就已经拉起一支千人队伍,这绝对算得上是红军的“本”之一,从这点看,刘子奇至少是一个上将。
此外,他又参与了早期的几次大的武装起义,其中就有上面讲到的长沙起义,这也让刘子奇的资历增色不少。
可按照军功来算,刘子奇又不如其他诸位上将,甚至不如许多中将,这也让罗荣桓有些难以抉择。
最后则是职位来看,彼时的刘子奇是军区副司令,按照当时的标准,副司令可以是中将与少将。
可如果把他评为中将,罗荣桓担心其他中将会有意见。
再加上刘子奇算是自己的老部下,在解放战争时罗荣桓担任东北野战军的政委,刘子奇是第八师师长。
换句话说,如果罗荣桓以资历授予刘子奇中将,他担心会有将领说他是在“谋私”,而如果直接授予少将,他又觉得可能让刘子奇不满。
既然如此难以决断,罗荣桓索性找到了毛主席,让毛主席来决定这个事情。
而毛主席听到罗荣桓在纠结刘子奇的军衔时,他也觉得应该慎重,最后他点拨罗荣桓道:
“既然你说不准,我也说不准,那你不如问问本人,让他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定。”
毛主席的话让罗荣桓顿时如“拨开云雾”,于是在他回去后就把电话打到了原广东军区刘子奇的办公室。
刘子奇的自我评价、将军们的自我牺牲
当时刘子奇正办公结束回到办公室,当秘书告知他北京来电后他快步上前,接起电话。
听到对面罗荣桓的声音,刘子奇顿时疑惑道:
“老首长,你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罗荣桓在电话中与刘子奇说起了评军衔一事,并按照毛主席说的,让刘子奇“自己定”。
刘子奇以为是什么重大的事情,原来是评衔一事,听完罗荣桓的话他也明白了罗荣桓的难处,于是他主动开口道:
“我完全接受组织的任何安排,以我看,少将就行。”
罗荣桓见刘子奇觉悟如此之高也是相当高兴,他在电话中夸奖了刘子奇几句,随后才挂断电话。
有了刘子奇的自我评价,罗荣桓的评衔又顺利了不少。
而其实,当时罗荣桓的压力不小,评衔是针对全军来评,当时大家来自的地方不同,甚至来自的军队也不同。
就拿根据地来说,罗荣桓早期是山东根据地的,后来去了东北他又成了东北野战军也即是第四野战军的一员。
大家出身不同,而评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当时甚至因为评衔出现将军哭泣的事情。
这在当时闹了不小的动静,当时毛主席还化用故事,说了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来敲打这些因为授衔而心生不满的将军。
当然,也有许多如刘子奇一样自愿降级的人,其中就以粟裕大将最为人称道。
粟裕参与革命很早,而且在各个时期都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华东战场上的“不败战神”。
毛主席曾对外国大使说起粟裕,说他是“我国很能打仗的将军”,而在评衔时,毛主席也曾说他“完全可以授予元帅军衔”。
毛主席的评语自然证明了粟裕的战功和资历,然而,当时元帅军衔要求高,而且需要做到“平衡”。
十大元帅,华东野战军已经有了陈毅,如果再多一个粟裕势必会让其他军区的将士觉得不妥。
因此,罗荣桓与赖传珠等评衔小组商议评粟裕为大将,当时有将军找到粟裕说起此事,甚至跟粟裕说要向中央军委表达“不满”。
没想到粟裕却说这“太高了”,甚至他还打算找到评衔小组要求再降一降,当个上将就够了。
这件事最后还是毛主席敲板,让粟裕当第一大将,并让粟裕不要再推辞,这才有了第一大将粟裕。
而粟裕要求降级,也让诸多将军深感惭愧,不再对评衔的事情表达不满。
小结:
1955年9月23日,第一次军队授衔正式在北京怀仁堂内举行,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都出席了这次授衔。
毛主席为十大元帅签署军衔命令状,而周总理则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颁发命令状。
这一天,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报道授衔之事,人民群众都为能有这一批将帅而感到自豪、感到欣喜。
不管是粟裕、刘子奇还是其他将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评衔本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这些主动“降级”的将军才显得高尚、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