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战神白起的成名之战
自从张仪提出“征韩论”以来,历代秦国君王都希望通过韩国这个跳板,一举拿下二周(东周与西周)。这个目标,在秦武王统治时期差一丢丢就实现了,只可惜这位尚武君王兴奋过了头儿,把自己的命送给了一尊鼎。秦昭王继位后,一直保持着夺取二周的初心。
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派遣一支人数大约十万的远征军从三川出发,向东周挺进。韩国与魏国一直把二周视为自家的后花园,得知秦军要来抢夺自家地盘,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为此,韩僖王与魏昭王秘密商议,决定趁秦军深入之机,集中精锐兵力将其歼灭。
协议达成,韩国与魏国立刻行动,出兵二十四万,想要一鼓作气消灭秦国的这支远征军。(根据《战国策》中记载:“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由此推断秦军人数大约十万。)
开战之际,秦军统帅向寿得知韩、魏联军的动向,发现自己处境相当危险,立刻下令从东周撤军,退至伊阙。韩、魏联军察觉到秦军撤退,随即追赶,双方三十几万军队陈兵于伊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在伊水谷地的深处,有一处山谷,这里两山并立,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流过,所以称为伊阙。
宰相魏冉接到从伊阙发回的军报,看过之后忧心,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向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这点魏冉十分清楚,他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复杂的局面。那么,向寿是怎么当上秦军统帅的呢?
当然是靠关系了。向寿是宣太后、魏冉姐弟的外族亲戚,也是秦昭王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靠着裙带关系,向寿哪怕实力平平,在秦国政坛上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当初就是这家伙把甘茂逼走的。
因为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军功是加官晋爵的阶梯,所以不安于现状的向寿也想上战场捞点资本。向寿原以为十万大军攻打弱不禁风的东周,就是分分钟的事,不承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韩、魏竟然结盟,联军兵力还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之多,这下子凉凉了。
说向寿水平有限,没见过世面是有道理的。在大敌面前,他只会一味地退缩,根本没想过解决的办法。这时,魏冉展现出宰相之风,他做出一个极其大胆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就是换将。以级别甚低的白起代替向寿出任秦军统帅。临阵换将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以低级别换高级别。
临危受命的白起,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面对如此错综复杂、敌强我弱的战场形势,这位年轻的统帅没有自乱阵脚、慌不择路,而是以冷静的头脑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以果断的速度制订作战计划并实施。单从兵力上看,韩、魏联军的人数是秦军的两倍以上,占据绝对优势。
而秦军长途跋涉,士兵疲惫,韩、魏联军则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更是占尽地利。再从作战地点看,秦军远离大后方,补给线长,没有支援,劣势明显。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韩、魏联军都是胜券在握。
然而,秦军也不是一点儿优势都没有。在以往的秦对魏、韩战争中,秦国占据多半的胜利,从心理层面讲,秦军的心理优势更为明显。而魏国和韩国的士兵,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儿惧怕秦军。再者,魏、韩联军在兵力方面虽然占优势,但是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难以协同,这就给了白起以少胜多的机会。
《战国策》中记载:“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
魏国和韩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国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作为先锋,率先出击。而魏军统帅公孙喜则认为韩军应该打头阵。
由于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韩、魏两军统帅在谁充当先锋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双方都想保存实力,互相扯皮,谁都不愿主动出击,白白错失了进攻的良机。
此时,白起收到情报,得知魏、韩两军貌合神离,这无疑给了白起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
白起立刻行动,制订作战计划后,先声夺人主动发起进攻。
白起先派出一支小分队,摇旗呐喊,虚张声势,逼近韩军营地,佯装进攻实力较强的韩军。韩军营中,暴鸢有些忐忑,怎么上来就打自己不打魏军呢?
如果贸然迎战,胜率不高哇,况且岂不便宜了魏军?所以,没有立刻迎战。白起之所以这么做,是考量了一番的。他判断韩国军队一定抱着保存实力的想法,定不会出击迎战,只要这边牵制住韩军,再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魏军,然后掉转马头对付韩军,以此达到逐个击破的目的。
韩军统帅暴鸢果然上当,以为遭遇秦军主力,不敢迎战,闭营不出,坐等魏军前来支援。
与此同时,白起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魏军。
魏、韩两军本是遥相呼应之势,秦军若来攻打魏军,韩军立刻前来支援。秦军若是攻打韩军,则魏军前来助阵。然而,无论魏军还是韩军,都认为自己遭遇的是秦军主力,都在等着对方来救援,都不知道自己已成为白起计划中的一颗棋子。
为什么白起会先攻打魏军呢?主要是因为魏军的战斗力较差。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白起是有把握迅速击败魏军的。作为战国第一个霸主的魏国,现在已经沦为落水狗了。
自从魏国的霸权凋零后,与秦国的战争基本上一打就输,一输就割地,就这样的情况,魏国仍不知进退,还想挑战一下极限。
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军,魏军尽管人数上略占优势,仍然丝毫没有招架之力。秦国士兵的勇猛不是虚传,在战场上,那真是玩命啊,秦军径直杀向魏军指挥中枢,把魏军统帅公孙喜给俘虏了。统帅被俘,群龙无首,魏军很快就没了章法,一片混乱,最终全线溃败。
拿下魏军后,白起立刻掉转马头攻向韩军。韩国大将暴鸢得知盟军被击破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胆战心惊。他自认为独木难支,随即率军仓皇撤 退。白起怎么会轻易让他逃脱,当即下令全军追击,接下来就是秦军的表演时间了,他们夺旗斩将,锐不可当,如人无人之境,连拔五城。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秦军在兵力不到敌方一半的劣势下,击破魏、韩联军二十四万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伊阙之战的胜利,与白起这个军事天才是分不开的。他能因势利导,抓住战机,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自己创造的天时、地利、人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役对中原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韩两国在此役巨大失败的阴影笼罩下,再也无法组织对秦国的进攻。
后来秦国著名宰相范雎评论说:“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此君指的是白起。)
经过此战,秦国将魏国的河东之地占为己有。在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带即黄河大拐弯处,山西境内有一块三角突出地带,如果秦军从黄河南岸进入中原,这片三角带就是很好的侧翼突袭基地,秦军占领这片三角地之后,出入关中已经毫无阻碍,函谷关天险已成坦途。
此时的白起,君爵是“左更”,位列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为什么魏冉会选择白起呢?
公元前294年,也就是伊阙之战前一年,当时魏冉派白起率兵攻打韩国的新城。那时白起的军爵是“左庶长”,在二十等爵中是第十级。新城之战的经过,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白起的用兵韬略肯定引起了魏冉的关注。这场战役不仅让白起的军爵跃升两级,还为他晋升为伊阙战役总指挥打下了基础。
魏冉把十万秦军的性命交给了一位年轻的统帅,果然有魄力、有胆识,历史将证明魏冉眼光之毒辣。魏冉的非常规提拔,开启了白起一代战神之路。
白起是战国时代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之一,他果断而冷静,有着精确的分析能力,善于把握战争的局面,从而主导战势。伊阙之战,令白起名震诸侯,对敌人来说,他就如同一个怪兽,令人闻风丧胆。他是惊天战神,是战地屠夫,一生杀掠无数,与他共处一个时代的将领,在他耀眼的光芒下都黯然失色。
伊阙大捷,令秦昭王十分高兴,他欲乘机挥舞大旗,威震楚国。
自从秦昭王诱擒楚怀王后,秦、楚两国的关系跌至冰点,可谓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伊阙之战后,秦昭王给楚顷襄王写了一封信,信上写的是:“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日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史记·楚世家》)
这是公然向楚国下的一封战书哇,秦国将率领诸侯军进攻楚国,决一雌雄。楚顷襄王顿时慌了,这哪是决战哪,不就是让自己做好准备挨打吗?于 090是想招,打算跟秦国求和。
事实证明,楚顷襄王也没比他老爹楚怀王强多少。楚国实力虽强,号称大国,幅员广阔,拥兵百万,实际上就是个绣花枕头,比魏、韩两国强不到哪儿去,与秦国交锋几乎是场场败绩。
面对秦昭王的恐吓,楚顷襄王哪敢应战,根本没有那实力。再说了,楚怀王也已经去世多年,管他什么国恨家仇的,苟安一时算一时吧。
无奈之下,楚国只得屈辱地选择与秦国和解。楚顷襄王迎娶秦女为夫人,两国重新联姻,恢复外交关系。
面对楚顷襄王的软弱,楚国人表示强烈的不满。想想秦国是如何欺骗楚国,把楚国耍得团团转,甚至以谈判为名,把一国之君给扣押了,还有没有公理了?当然,要跟秦国谈公理,那纯属白费口舌。
与魏、韩两国相比,楚国此举更加丢人现眼。楚国人民对秦国充满了深深的敌意,同时也为国家有此国君深感失望,对楚国的未来满是担忧。
曾几何时,楚国也是一个超级强国,楚国人也是有血性的,怎奈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国家积弱,百万大军也只是摆设罢了。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欲绝地反击,发起合纵抗秦运动,派出使者游说各诸侯国。而楚国的合纵计划严重受挫,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齐国在经历了五国伐齐事件后,国家是勉强保住了,但军事力量衰微,从此一蹶不振。特别是楚国人趁乱杀了齐湣王,齐国更加不可能参加楚国主导的合纵运动了,要不是生存艰难,早就攻打楚国为齐湣王报仇了。
齐国衰败后,东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当数赵国。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突飞猛进,军事力量迅速增强,成为秦国之外的第二军事强国。以赵国在诸侯国中第二把交椅的地位,怎么会听命于楚顷襄王呢?
至于燕国,与秦国相隔甚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可能蹚这趟浑水的。
最有可能与楚国合纵的国家,应该是魏国与韩国,可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状态是自身难保,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伊阙之战后,秦国对魏、韩两国展开一轮接着一轮的鲸吞蚕食。
先是白起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至乾河一带大片土地。紧接着秦军兵分两路攻魏,攻城掠地。
公元前289年,白起领兵攻打魏国,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随后,白起与司马错一起进攻拿下了垣城。
魏、韩两国连连战败,就算有合纵的意愿,但是由楚国来主导,他们也是不可能参加的。秦昭王知道了楚顷襄王发动合纵运动,以此来抵抗秦国,相当愤怒,都已经放过楚国一马了,可是楚国不知好歹,非要挑衅,真得让楚国吃吃苦头了。
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楚国,秦国与赵国在渑池达成和平协定,解除后顾之忧。
公元前279年,魏冉任命白起为伐楚统帅。白起率数万秦军向楚国进发。看军队的人数,秦军是真不把楚军放在眼里,攻打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只派出数万人的军队,这是赤裸裸的蔑视。
如果说孙子是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那么白起应该就是最杰出的军事实践家。这又是一场以寡敌众的战争,开战之前,白起首先就要精准地分析战况、评估风险,以制订作战计划。
白起首先分析出了楚国的问题所在,不是军队少,不是士兵不勇敢,而是楚国的内政太糟糕了,君王无主见,统治阶层软弱无能。
后来白起总结说:“是时楚国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战国策》)
楚顷襄王敢叫板秦国,无非就是仗着兵多地广,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楚国的优势。但是,楚顷襄王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楚国上自国君,下至群臣,多是庸碌之辈,内政极为混乱。奸臣当道,像屈原这样的忠臣却遭到排挤。
纵使楚国人民有爱国之心,奈何遇到不作为的统治者,又能怎样呢?更糟糕的是,自楚顷襄王以来,楚国几乎不修军备,破旧的城池也没修缮,防御能力极其低下。秦军攻入楚国后,直取鄢城(湖北宜城东南)。鄢城是楚的别都,名义上是楚国的军事重镇,实则城防有许多弱点。
白起研究了一下鄢城城防,精准地找出其弱点,防洪能力不行。秦军掘开汉水的堤坝,引水灌城,鄢城守军随即陷入灭顶之灾,鄢城瞬间成为一片汪洋。
从作战手段可以看出,白起虽然被称为战神,但是过于冷酷无情,对生命没有怜悯之心,在一场场博弈当中没有一丝手软。这也许就是生在战乱时代的人的悲哀,为了生存,为了自保,为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视生命如沙砾,肆意挥洒。
鄢城一战,楚国军民死伤数十万,生灵涂炭。攻陷鄢城后,白起一鼓作气,又拿下邓、西陵等城池。
在秦军面前,楚军毫无还手之力,任人宰割。鄢城大捷后,白起信心百倍,激情昂扬,尽管他手中只有几万人,仍大胆突进,孤军深入,直逼楚国 首都郢都。
白起在军队渡河后,拆毁桥梁,焚毁船只,可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实际行动鼓舞着士兵们,战则生,退则亡。白起领兵孤军深入,实际上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一旦不能攻破郢都,军队就没有退路,极有可能被楚军反包围而全军覆没。
不过,在白起看来,鄢城一战,楚国君臣早已被秦军吓破胆。纵观楚国政坛,找不出一个有才干的大臣,试问又如何能阻止秦军前进的脚步呢?
战国时代的战争,比起春秋时代要更加残酷、更加暴虐、更加凶狠。通过掠食的方法,秦军一路长驱直入郢都城下。郢都城内一片混乱,百姓陷入深深的恐慌。
此时的秦军与楚军的士气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战,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战国策》)。这足以表明秦军训练之有素,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秦军的荣誉感很强,只要杀敌建功就可以晋爵,这也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面对如此强悍的秦军,郢都军民根本没有激烈抵抗,便沦陷于秦军之手。楚军一溃千里,而白起的数万人马烧毁了楚王先祖陵墓,并长驱东进,一直到达竟陵。白起轻而易举地攻下了郢都,秦国便把郢都设为其南郡。那个妄想复仇雪耻的楚顷襄王呢?
楚顷襄王早已逃离郢都,向东逃难,迁都陈县了。经此一役,楚顷襄王彻底崩溃了,以后再也不提“复仇”二字了。
伐楚之战是白起继伊阙之战后的又一个军事杰作,他再次以寡敌众、以少胜多,把楚国大片土地收入秦国囊中。
白起凭此战被封为武安君,他的赫赫战功已然超越秦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将领。
当然,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