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纵横捭阖——张仪入秦,鲸吞蜀地,以六百里之地,诱骗楚怀王绝齐
迪丽瓦拉
2025-07-04 15:04:08
0

张仪入秦——纵横术成为秦国之风尚

随着齐国与秦国的崛起、魏国霸权的衰落,群雄争霸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各国诸侯相继称王。

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徐州相王”,即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由于齐国强大,齐威王为大王,魏惠王为小王。公元前325年,秦国继齐、魏之后称王;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史称“五国相王”。

至此,“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在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无权无势,但仍被诸侯们称为共主,三家分晋还是需要得到天子的正式册封才能跻身于诸侯之列。如今,周天子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去,诸侯们再也不需要他的册封,当中央政权不复存在时,各诸侯国都使出自己的必杀技,每时每刻都在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纵横思想成为战国中期引领潮流的政治思潮。

所谓纵横,即合纵与连横。韩非子曾释义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这个说法还漏掉一种,在战国早期,诸侯之间除了弱弱联合、弱强联合之外,还存在强强联合。

一向善于诡诈之术的三晋是纵横家思想的策源地,《史记·张仪列传》中写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三晋有许多善于权变的人,那些主张合纵、连横使秦国强大的,为秦国对东方诸国取得压倒性优势做出贡献的,大多是三晋人。

早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三个,分别是苏秦、公孙衍与张仪。

此三人中,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最大,而苏秦与公孙衍也与秦国有过一段交集。

苏秦与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鬼谷子是战国时代一位异人,此人十分神秘,没人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历史上也没有关于他的故事,唯一被世人所知的便是他的这两位优秀的徒弟。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兵攻打魏国河西的雕阴城,魏国战败。秦惠王对战果很满意,当即将公孙衍提拔为大良造,公孙衍成为秦国当红的权臣。为了讨好公孙衍,魏惠王主动把公孙衍的故乡阴晋割让给秦国,秦国将该城更名为宁秦。

此时的公孙衍可谓春风得意,一步登天,权势相当于当年的商鞅。做人应该有危机感,特别是高层领导,更要时刻警惕,公孙衍就是太自满了,张仪的到来,直接让公孙衍下岗了。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是同门师兄弟。与苏秦一样,张仪从鬼谷子那儿学成归来后,时运不济,本想凭着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谁知却四处碰壁,穷困潦倒。

尽管魏国是纵横家诞生的摇篮,但这些纵横家在自己的国家都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张仪与公孙衍一样,未能得到魏惠王的赏识,只好到外国寻求发展。

机缘巧合下,张仪来到秦国。此时秦惠王即位已经将近五年,在公孙衍的努力下,秦国内政保持得很稳定。当初苏秦人秦时,秦惠王关注的重心在于内政,所以对他那套“兼并天下”的说辞并不感兴趣。现在形势不同了,张仪主张的连横战略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很快,张仪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青云直上。

张仪入秦没多久,便与公孙衍发生了冲突。在此之前,公孙衍平步青云,独揽大权,成为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良造。但是张仪的出现,波及到公孙衍的利益。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秦惠王对他越来越器重。他在秦国如日中天,对公孙衍的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样是来自魏国的谋略家,张仪这是明晃晃地来砸场子了,不久,两个人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暗斗已经满足不了两个人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面对张仪的咄咄逼人,公孙衍越想发力,越像无头苍蝇一样,反而把事情搞砸。公孙衍属于后劲儿不足的选手,在秦国愈发失势。

公元前329年,公孙衍上演了一出负气出走的戏码,回到了故乡魏国。魏惠王并没有像对商鞅那样把他驱逐出境,而是任他为将,以防御秦国的进攻,公孙衍对秦国的了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秦惠王对公孙衍的离开并没有不舍,反而在公元前328年提升张仪为相国,这是打公孙衍的脸哪。

两位纵横大师的对抗正式开始。秦惠王执政致力于军事与外交。秦孝公曾任用法家人物治国,秦惠王则任用纵横大师理政。秦惠王时代,是秦国大扩张、大外交的时代,并对宿敌魏国形成全面碾压的态势。

秦惠王统治时期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就是全面收复河西。

魏国在马陵之战后逐步走向衰落,河西形势愈发朝不保夕。河西战局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前340年,是年商鞅诱擒公子卬,大破魏军。魏惠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割让部分河西之地。此举对河西战局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因为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被切割后,防御能力大大降低了。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秦军攻打魏国河西的雕阴城,魏军大败。此后,魏国又割让阴晋城给秦国。秦国收复河西之地指日可待。

魏惠王把河西之地一割再割,反正就是不能一刀切。一天一点儿诱惑,秦国不仅没有知足,反而胃口更大了。

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秦公子卬统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控制下的河西诸城。镇守河西的魏国老将龙贾已经竭尽所能却无力回天,他率兵与秦军决一死战,誓死拼杀,结果惨败,魏国将领龙贾被秦军俘虏,魏军死伤数万人。

这次战败的结局,让年迈的魏惠王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此时的魏惠王在位时间已经长达四十余年。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折腾不起了,也可能东西两线战场不断失利的打击让他自信全无,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牛气哄哄的魏惠王了。

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割地,使魏国国力更加衰弱,而秦国则更加强大,双方的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的。

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筑少梁城经略河西以来,到公元前330年,经过八十九年的反复争夺,魏国最终在河西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秦国正式全面收复河西之地,这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失地的收复,为秦国进军中原打响了第一枪,其灼人的烈焰很快就要燃烧整个东方。

鲸吞蚕食——秦国夺取巴蜀

秦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引起了各诸侯国的危机感。公元前317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秦惠王没有一丢丢的退缩,随即派遣庶长樗里疾在修鱼破魏、赵、韩三国联军,斩首八万,一时间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

但西方的义渠趁乱出兵,在李帛突袭秦军。在被夹击的危急情况下,秦惠王及时改变战略,于公元前315年,采用司马错的建议攻打蜀国,破蜀军于葭萌关,灭掉蜀国。

天公元前316年,西南的巴国与蜀国打了起来。巴国与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如今被称为“巴蜀”,就是从这两个古国的名称里来的。巴、蜀是西南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巴国首都是巴,位于重庆嘉陵江北岸;蜀国首都在成都,在西南民族中称霸一方。

两个国家都想成为西南霸主,谁都不服谁,于是巴蜀战争爆发了。巴国的实力相较于蜀国稍微弱一点,眼瞅着要挨打了,巴国赶紧派人前往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早有将巴蜀据为己有的野心,巴国的求救正中秦惠王的下怀。

此前,秦惠王也曾犹豫不决,心里惦记着巴蜀,但张仪制订的征韩方案又十分诱人。所以,究竟应该是征韩呢,还是先伐蜀?为此,秦惠王召集群臣开会,让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张仪作为有政治抱负的人,对“伐蜀派”的想法不屑一顾。

张仪说:“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认为,蜀国不过是西方偏远的国家,非常落后,为攻打蜀国而浪费兵力并不值得,况且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而三川、周室就不一样了,可亲近魏国,结好楚国,出兵进攻韩国的三川,堵绝什谷的隘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进而控制韩国。这样,魏国到南阳的通道断绝,让楚兵直逼南郑,秦军进击新城和宜阳,兵临西周和东周郊野,讨伐周王室,逼迫周王室交出象征无上权力的九鼎,到时可以挟制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才是王者的事业。

张仪的想法被很多人看好,但是有一个人则坚决主张伐蜀,他就是秦国将领司马错。

司马错认为,要想强化军队,百姓是根本,百姓富足,军队自然强大。蜀国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却是当地人的首领,像桀、纣那样残暴无道,如果秦国出兵攻打,就好像豺狼驱赶群羊,分分钟灭掉蜀国。只要占领了蜀国,其土地就自然归为秦国所有,土地有了,百姓自然富足。

攻克蜀国,天下不仅不会认为秦国残暴,反而会得到止暴止乱的美名。如果攻打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将会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得不偿失。

况且,攻打韩国,有太多不稳定的客观因素存在,齐国、楚国、赵国等诸侯国都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容易将秦国置于危险当中。

的确,争夺中原会牵扯到各诸侯国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征韩并不是张仪想象的那样简单,事态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测。相反,巴蜀远离中原,即使秦国出兵大西南,中原诸侯也懒得干涉。

司马错的意见得到了秦惠王的认可,于是他敲定最后方案:伐蜀。

秦国积极备战,一支由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领导的远征军组织起来,准备出发。尽管张仪并不看好伐蜀,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宰相位置稳如泰山,保护好自己的权力,他自告奋勇领兵出征。

秦军浩浩荡荡向大西南挺进。秦国的出兵令蜀王始料未及,为了对抗秦军,他亲率军队在葭萌关抵抗秦师。秦国兵团仿佛猛虎出山,蜀军完全不是秦军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哀鸿遍野。蜀王趁乱而逃,逃到武阳时被秦军追上击杀。蜀国的太傅、宰相、太子等人见大势已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张仪、司马错投降,于是都乖乖地放下武器,不再做无谓的抵抗。

秦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蜀国收入囊中,秦惠王随即设立蜀郡。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陈庄担任蜀相,张若担任蜀郡守。

为了防止当地人反叛,秦朝廷动员上万个家庭移居到蜀地。这个移民政策有效地改变了蜀地的政治文明程度,秦民也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西南。随着大量人口的涌进,蜀地的荒地得到了开垦,“天府之国”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后来成为秦国的粮库,为秦国进取中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秦军是打着救援巴国的旗号讨伐蜀国的,令巴国没想到的是,解决了蜀国,巴国成了一只被顺手解决掉的羊。吞并巴蜀,证明了司马错的想法是很有远见的,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得到又一次质的飞跃。

吞并巴蜀只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役,但是带给秦国的意义却十分深远。此役之后,秦国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都平原是巴蜀重要的农耕区,面积将近三千平方公里,有平整的地形、肥沃的土壤,自然条件非常好,这给秦国解决了战略物资的需求,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地理上,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自然地理,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是由西往东流。秦国吞并巴蜀后,领土从关中拓展到西南,在陆路上有高山峻岭为天然屏障,既能阻挡东方诸国的进攻,又能凭借着险要的地理条件,不断向东方鲸吞蚕食。

而从水路上看,秦国控制长江、黄河上游,沿着水路可顺流而下,对下游的东方诸国发动进攻更加有利。秦国在地理上进可攻、退可守,据黄河、崤山之险,控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雄视东方,隐隐有窥视天下之势。

公元前316年,秦国在夺取巴蜀后,获得了侧击楚国的地理条件,从此楚国再也不能安枕无忧了。

取巴蜀后,楚国成为秦国下一个鯨吞蚕食的对象。司马错将巴、蜀两地的士兵作为主力,召集了十万大军,乘船沿着涪水顺流而下,一路向东攻打楚国。这次战役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秦军攻城掠地,秦惠王轻轻松松地将新占领的土地并入秦国的版图。

秦军的胜利使楚国如梦初醒,楚怀王为了对抗秦国,当机立断选择与齐国结盟。当时,齐国与秦国的实力相当,都是超级大国,齐、楚的结盟,对秦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秦惠王因此十分担忧,如何阻止齐、楚结盟成为秦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而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又到了张仪上场的时刻了。

六百里之地——张仪的无赖行径

张仪在家悠然自得地喝着水,突然接到秦惠王的命令,于是收拾行装,自信满满地出发,直奔楚国。

见到楚怀王后,张仪开门见山地说:“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史记·张仪列传》)倘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将献上六百里之地。

楚怀王非常高兴,不用花费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好事一桩啊。楚怀王怕过这村就没这店了,采纳了张仪的意见,当即宣布与齐国绝交。楚国大臣得知此事,纷纷来祝贺楚怀王,只有一个人为楚怀王的决定暗自神伤,此人便是陈轸。

陈轸建议楚怀王给自己留条后路,表面上疏远齐国,暗地里仍然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秦国真的信守承诺,送上六百里之地,再断交也不迟。现在秦国的目的就是拉拢楚国,是害怕齐、楚联盟。若楚怀王只听张仪的一面之词,还未拿到土地就冒冒失失地宣布与齐国断交,一旦没有齐国作为后援,楚国就被孤立了,到时秦国又怎么会履行承诺呢?

对于陈轸的建议,楚怀王不以为然,让陈轸闭嘴吧,他自有定夺。楚怀王对秦国十分信任,毕竟秦、楚的友情有数百年之久,当初秦国还仗义出手,救楚国于水火之中,光凭这点,秦国就不可能欺骗楚国。

楚怀王的确是轻信了秦国,轻信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此一时,彼一时,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国家的内政与外交都是由法家与纵横家作为主导的,这两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即使是采用卑劣的手段也要将你拿下。

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令张仪十分满意,高高兴兴地回秦国去了。楚怀王担心张仪回到秦国后失联了怎么办,于是派了一名使者跟张仪一起回秦国,任务是接收那六百里之地。

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这么巧合地发生了。回到秦国没多久,张仪出了事故,受了外伤。据说是因为他贪杯,从马车上摔了下来,得卧病三个月不能上朝。楚国使者一想,这是意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便在咸阳待了几个月。

时光飞逝,日子一天天过去,六百里的土地却杳无音信,使者心里着急,派侍从快马加鞭回国向楚怀王汇报工作进展。楚怀王也是一脸问号,他品出来了,张仪的这场事故里面很有故事,有点儿摸不清张仪的想法了。

于是,楚怀王召集群臣开会,讨论一下究竟该怎么应对。真不知道这帮楚臣是怎么想的,竟然得出了张仪是认为楚国与齐国的关系断得不够干净。

楚怀王竟然认为大臣们的分析合情合理,于是楚怀王派勇士到宋国借了符节,来到齐国,当着齐国百姓的面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得知后气疯了,一怒之下,索性与秦国称兄道弟,彻底放弃了楚国,楚怀王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楚怀王对自己的失策并不自知,他还满怀期待地等着六百里之地。

楚怀王的举动让张仪乐开了花,他当即让人取出一幅地图,装模作样地在地图上圈出了六里的土地交给楚国使者。楚国使者一看地图上巴掌大的土地,蒙了。

六里?这是开玩笑呢吧,当初秦国承诺的是割让六百里土地呀!楚国使者算是看明白了,从一开始就被张仪给耍了,于是说:“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根本不再理会楚国使者,反正六里的土地我是给了,你爱要不要吧。六百里之地变成六里之地,楚怀王知道的时候,气得七窍生烟,好歹楚国也是个大国,就算实力大不如前,那也是地大物博之国,怎能被如此耍弄。

楚怀王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盛怒之下,楚怀王决定派兵攻打秦国。楚怀王任命屈匄为大将,率领十余万大军向秦国进发。秦惠王不甘示弱,派庶长魏章率军抵御,秦楚战争爆发。

战争才刚刚开始,楚军就有些体力不支了,而秦军处于防御,才进入状态,还没有发力呢。秦惠王随即又派出两位优秀的将领增援前线,一位是里疾,一位是甘茂。

在两位大将的指挥下,秦军开始凶猛地反扑,楚军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出秦国。樗里疾与甘茂哪能这么轻易放过楚军,他们率军乘势追击,将战火燃向楚国。屈匄一路后退,退至丹阳时,与秦军展开决战。此役楚国惨败,楚军八万多名士兵战死,大将屈匄及七十多名部将沦为战俘。楚怀王派出的这支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战败,但楚怀王没有轻易认输,他对秦国的怨恨已经让他丧失理智,他召集军队,集结士兵,把能用上的士兵都派上场,要以举国之力与秦国决一死战。

刚刚组建成的一支楚军向前线进发,在蓝田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可想而知,楚军又一次大败而归。令楚怀王更加头疼的是,魏国、韩国趁楚、秦开战之际出兵南下,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楚国的邓地。

面对腹背受敌、城池丢失、楚军惨败的情况,楚怀王开始慌了。楚国已经无力再与秦国对抗,便低头求和,忍痛割了两座城池给秦国,才换取秦国的停战。

楚国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了。军事上遭到重创,不仅没有拿回六百里之地,反而丧失了大片领土,得不偿失。在政治舞台上,楚国处于更加被动的劣势。

这就是秦国与东方诸侯的不同,秦国更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不移的执行力,而东方诸国的外交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远见,最终被秦国逐个击破。

伐义渠——秦惠王又一壮举

秦惠王统治时期,在秦国的西北部有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便是义渠。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占据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着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抢劫掠杀,甚至一度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这一系列挑衅行为,使自己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之 地。正是因为义渠对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公孙衍才得以说服秦惠王暂停攻打魏国,转而讨伐义渠。

对付义渠这种游牧民族,秦国没有派大量的军队去打压,而是命人烧荒,效果十分明显。游牧民族以牛、羊、马为主要生存工具,为了这些牲畜不被饿死,断不能让它们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免被饿死。

公元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惠王派庶长长操率领军队,趁其自相残杀之际一举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军事力量由此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义渠设置县,义渠对秦国称臣。

义渠称臣只是缓兵之策,秦惠王与东方诸侯开战的时候,义渠又背叛了秦国。此举遭到了秦惠王派兵镇压,到了公元前315年,秦国共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此时的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这为秦国打造精锐的骑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战国时期,赵国因为精锐的骑兵,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而对于秦国来说,现在拥有的骑兵强于之前的赵国,这也是秦国能够在长平之战击败赵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惠文王从登基之初就着手铲除异己、立相分权、扩疆拓土,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葬于咸阳北原。

秦惠文王统治的二十余年里,创下了惊人的业绩。军事上,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开疆拓土、提高国力;政绩上,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也是秦惠王能够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

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司马错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魏人都能为秦惠王所重用。如果秦惠王不能识人善任,不能重用人才良将,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能才良将造就了秦国在秦惠王时代的辉煌,也侧面反映了秦惠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

秦惠文王上台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秦国的法令建设已经基本成型,倒是独揽大权的商鞅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

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

商鞅是秦惠王定要除掉的人,只是早晚的问题。秦惠王除掉商鞅以后,又以陷害、栽赃良臣等罪名将公子虔、公孙贾等人及其党羽一并处决,出色地完成了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

而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秦惠王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国与各诸侯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张仪多次逆转危势,解秦国之困,击溃五国攻秦之兵。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秦惠王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做出的一系列政绩,为后来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女将秦良玉,如何力挫皇太极吓傻张献忠? 公元1629年,秦良玉接到命令,率兵奔赴北京阻击皇太极的突袭...
原创 明... 皇帝姓朱和老百姓杀猪吃猪肉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两者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确实是关系...
原创 把... 如果说从制度上为曹操上位而铺路的大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董昭了。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他被推举为孝...
原创 回... 在明代历史上,除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这一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外,还有一个著名政...
原创 抗... 1910年一群革命志士设计暗杀大清王朝的摄政王载沣,但因为行动泄密这群革命志士中有不少人被捕。其中一...
原创 1... 1691年,13岁雍正与那拉氏大婚,洞房花烛夜俩人正挽着胳膊喝交杯酒,雍正扭头见陪嫁女秀美,非要3个...
原创 “... “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明朝的袁崇焕,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他...
原创 年... 说年羹尧4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屠杀江夏镇不留一人,连妇孺也不放过;第二大特点是贪财...
原创 1... 1843年,道光传召曾国藩,见他衣服打着补丁,遂大怒。岂料,曾国藩却说,每年俸禄只有129两,实在太...
原创 从... 引言 “逆袭人生”,是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意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原创 回... 【我虽姓钱,可我不爱钱!】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艾跃进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富过三代”的演讲,...
原创 西... 01 古龙在《大人物》里写道: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 望见诸侯带着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集...
原创 大... 一、从河东薛氏说起 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坐在龙椅上,对着下面的群臣,正慷慨激昂的阐述:第三次征伐...
原创 1... 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
原创 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瞎扯一下,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男女通吃的风流史。 武则天称帝,女权主义成了唐朝...
原创 张...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推荐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再三考虑,推举了礼部尚书吕调阳。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担...
原创 模... 隋炀帝杨广是史书上著名的昏君暴君,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
原创 巴... 公元626年夏,太白经天,昼见长庚,“天下革、民更王”的谶语让皇宫里的大唐皇帝李渊惴惴不安。这时候太...
翔子:考古界元老早就做出震撼论... 近年来,关于黄帝及其家族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黄...
原创 隆...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晚清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大姓。 慈禧太后是她的姑母,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