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时,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极具领导力;守江山前期,像历史上诸多明君一样,他勤政爱民、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顿贪官;#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守江山后期,也就是洪武大帝的晚年,为了巩固统治,他开始疯狂清理功臣,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即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这四大案件都属于政治屠杀,每一起案件都有万人被诛,这个人就是朱元璋。那么,在朱元璋得到人生汇总,就没有一个人朱元璋后悔杀了他吗?答案是有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明朝谜案——蓝玉谋反案
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当朝上奏,直言大将军蓝玉勾结同党、企图谋反。蓝玉当场被收押,次日,连同族人一并处死,此案牵涉一万多人。
大将蓝玉为何人?画面回到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征讨北元。此战虽未达目的消灭北元,但其中蓝玉表现突出,被朱元璋看中。
此后蓝玉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十几年后,朱元璋任命蓝玉率十五万精兵,再去消灭北元。蓝玉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打响了明代著名战役——捕鱼儿海战役,消灭了北元。
朱元璋盛赞他是汉代的卫青、唐代的李靖,要任命他为梁国公。然而,最终朱皇帝的宠儿却被斩杀,而这场案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
此案疑点重重,大将蓝玉是真要谋反,还是君王眼里不容沙子?答案是朱元璋摆的一道棋。大将蓝玉屡立奇功、恃宠而骄,所以他对待自己的部下非常宽容。
有一次,他的手下侵占了百姓的农田,朝廷派御史来调查,蓝玉竟然赶走了御史。御史是皇帝任命来监察百官的,蓝玉此举虽只是赶走御史,但是却触怒龙颜。
此外,蓝玉人品也不好,在捕鱼儿海战役中,他虏获了元帝的妃子,却将人强暴,这个妃子性情刚烈,难忍此辱就自杀了。这场事件愈演愈烈,变成了外交事件,也玷辱了大明的脸面,皇帝怎么会高兴?
可就因为蓝玉恃宠而骄、人品低劣,朱元璋就杀他吗?其实不然,上文也曾提到,洪武大帝晚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一直在清理官员。
因为当时,大明也无须再去抵御强敌,征伐四方,那么自然各位武将就失去了价值。这时的蓝玉行事还不知收敛,自然就有可能被除去。
此外,太子朱标去世,孙子朱允炆要继承皇位,朱元璋担心蓝玉的权势过大。因为蓝玉是朱标的丈人,蓝玉对朱标也忠心耿耿,朱元璋本身扶持蓝玉是为了朱标登基以后,蓝玉可以辅佐朱标。
但是朱标病逝,朱元璋就很担心孙子朱允炆太小镇不住蓝玉。与此同时,蓝玉发现燕王朱棣有谋逆之心,燕王也视蓝玉为夺权路上的强劲对手,所以在朱元璋面前陷害蓝玉有谋反之心。
也是这诸多因素的驱使,使得朱元璋下定决心杀掉蓝玉,可以说朱元璋杀蓝玉不是因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因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蓝玉案中太祖悔杀一人
蓝玉案中,洪武大帝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愿放走一个的原则,屠杀了一万余人。那么,被牵连此案中的人,是否有一人朱元璋后悔杀了他呢?答案是有!
公元1393年的二月初五晚,蓝玉的同族和同党都被关押在监牢里,都明白自己死期将至。有一个书生,借着监牢里微弱的烛光,在墙壁上写下自己的绝笔诗,“箫鼓三声尽,西山又日斜。黄泉无客栈,今夜宿谁家?”
以抒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望,和对自己在黄泉世界如何生活的担忧。他刻下此诗,已经是黎明时分,怎么都无法入眠。天亮以后,这一万多人都被押至刑场,主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万多人齐上黄泉路。
就在这时,当天在监牢值班的狱卒发现墙上的诗,连忙进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一听此诗,就觉得好像出自当朝大才子之手,他赶忙问狱卒,作诗者是谁,狱卒回禀是孙蕡。
朱元璋听后,非常懊恼,跌坐在地上,立马差狱卒快马加鞭,去刑场要求刀下留人。可惜,再快的马也追不上刽子手的刀,孙蕡还是步入黄泉了。
狱卒再宫禀报,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斩杀了狱卒,怪他没有及时禀报。狱卒再怎么解释也于事无补,还是被送进了断头台,了结了性命。
奈何,杀一狱卒也弥补不了朱元璋失去人才之痛。那么,孙蕡到底是何人,又为何被杀?为何会让狠辣果断的朱元璋,有着后悔之心?
孙蕡是何人也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他为人性格机警灵敏、博览群书,学富五车、非常有才,他也是明代“南园五先生”之首,开创了岭南诗派,和其他四大诗派并驾齐驱。
除了在诗歌领域,孙蕡在儒家学说上,也有很大的成就。赵纯称他深入研究天人性命之理,是一代儒学宗师。考中科举之后,孙蕡被授工部织染局使,后调任虹县主簿。
在虹县仅一年,又被召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官方韵书。后因过失被逮捕,被罚修城墙,因他唱歌句句忠心,朱元璋就赦免了他。眼看逃过一劫,却因曾经为大将军蓝玉作诗题画,牵涉其中,被判死刑。
洪武大帝为了维护朱家政权的统治,发动了多起政治屠杀,宁可错杀一万,不愿放过一个。但是当他发现蓝玉案中,无辜受牵连的孙蕡也被斩杀、心痛不已,非常懊恼自己错失了良才。
但是斩杀狱卒来泄恨,也是无济于事。也许,午夜梦回,朱元璋还是会想起自己错杀孙蕡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朱元璋一生都非常爱戴百姓,但是对官员一直不信任,而且很严苛。
明朝专设的锦衣卫,专门为皇帝搜集军政情报,权利极大,也一直在盯着各个官员是否有谋逆之心。不仅受监督,明朝官员的俸禄也很少,常常要靠一些灰色地带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滚滚历史洪流中,很多明君到了自己的执政晚期,都变得敏感多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常常杀人不眨眼。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之下,一定会产生很多冤魂。
对孙蕡这样无辜惨死的人才,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引人扼腕叹息,感到可惜至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