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创业的先辈大多精明能干,为家族财富积累打下基础,但往往在富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后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认识到财富来之不易。
再加上守业远比创业更加艰难,后辈若不能从先辈身上学到一些货真价实的本领和品德,很容易败掉家业。
但清朝出了一位牛人,传说他比乾隆年间皇帝身边的宠臣和珅还要贪,且极善于敛财。
和珅虽然也敛财巨万,但身死财没,并没能给自己的家族留下什么财富。
而这位,不仅活着的时候腰缠万贯,死后还被立祭祠,生前积累的财富都留给了后人,并一直延续至今,其家族如今依然富甲一方。
师夷长技以富己
李鸿章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在其师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当幕僚,后因心思缜密,办事小心谨慎且有条理,被清廷授命组建淮军。
也是在这时候,李鸿章接触到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武器和军事装备。
在惊讶于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余,李鸿章也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念头。
在实际接触西方列强的军队后,李鸿章觉得大清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西人”。
这些西方列强迟早有一天会撕掉伪善的笑脸,从背后掏出火枪。
李鸿章对于当时的世界形势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的,他一再向清廷上书,称只有变法才能应付时局,清王朝面对的数千年来未曾遇见过的强敌,多次抨击国内因循守旧的风气。
但奈何保守派实力强大,李鸿章也无力扭转。
在实际接触西方列强后,李鸿章认为至少可以先在技术上向西方学习,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清王朝自己的现代化军工产业,在对外战争中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
在此背景下,由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帷幕。
首先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国商人创办的旗记铁厂,并将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随后又将苏州机器局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五年后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机器局,进一步扩大了机器局的生产规模,提升产量。
我国近代早期一共有四大军工企业,除了上述三个,还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但李鸿章创办的三个影响更为深远,用实际行动贯彻自己“练兵以制器为先”的战略意图。
在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有更多机会接触西方国家的文化、技术、经济,视野更加开阔。
在深入了解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历程后,李鸿章对清廷积贫积弱,在国际事务上毫无话语权十分感慨,他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患贫”,由此得出了“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工业发展战略意图。
因此,他一方面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另一方面把向西方学习的重心放在民用工业上来,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由于京杭大运河常年阻塞,清廷南北货物往来频繁受阻,一部分货物运输改为海运。
李鸿章抓住机会,申请创立轮船招商局获批。
我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因此成立,同时这也是我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担了一半清廷官物运输量,随后又在长江流域开展客运业,其业务发展后来竟然挤垮了美英商人合办的旗昌公司,收入颇丰。
尝到西方工业科技在民用上的甜头后,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力发展民用企业,购买生产机器。
李鸿章本人在19世纪70、80年代期间创办了几十家民用企业,涉及铁路,纺织、矿产、电信等行业,影响比较深远的有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旭铁路、上海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
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清王朝开始逐步开展工业化进程,这些民用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创办前期为清王朝提供了大量资金。
但随着企业慢慢发展,一些官员开始绞尽脑汁的排挤民商,独霸企业,再加上清王朝末期连年战乱,既要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又要应付外敌以及战败赔款,企业资金被大量抽离,以至于无法正常运转。
还有就是一些官员向企业内强塞冗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第一批洋务民用企业都难逃被外资和民族资本击垮的命运。
企业虽然财政困难,洋务运动也最终破产,但是创办者李鸿章及其家族成员却在洋务运动中大发横财、敛财巨万,其敛财规模甚至超过了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
晚清时期在民间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的就是李鸿章财富之巨。
近代社会活动家容闳曾公开发表言论称:“李中堂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四千万两白银约合当下一百亿元。
关于李鸿章的遗产,近代社会上一直争论不休,议论纷纭,但都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
梁启超也曾在《李鸿章传》中表示李鸿章个人财产大约为两千万两,其家族数十年间敛财数以亿计。
虽然在金额上众说纷纭,但从没有人怀疑过李中堂没有这个实力!
早在师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期间,李鸿章及其兄弟几人就大肆兼并土地,规模达到数十万亩,洋务运动期间李氏家族在安徽老家大规模购买田地,建造庄园,其家族实力后又扩张到合肥、天津、大连等地,真可谓是富甲一方。
洋务运动失败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王朝也倒塌了,但丝毫不影响李氏家族的富贵。
李鸿章师夷长技没有能制夷,反倒是填满了自己的腰包,用师夷长技以富己表示更为恰当。
最值钱的签名
李鸿章敛财手段高明,进他腰包的钱难以估量,从他手下出去的钱同样数以亿万。
由于李鸿章对外事理解较深,清王朝对外外交工作一直由李鸿章负责,同样的,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是由李鸿章最后签字生效。
据统计,清王朝在鸦片战争时期到甲午战争之前,共赔款3902万两白银。
1841年《广州合约》向英军赔款630万银元,折合白银约为404万两。
1842年《南京条约》共计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折合白银约为1348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共计赔款1600万两白银。
1879年《伊犁条约》向俄国赔款500万两白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总额约为7.29亿两白银。
1901年《辛丑条约》,庚子国难赔款总计约为10亿两白银,但实际支付6.5237亿两白银。
总而言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迫打开过门开始,到八国联军侵华,清王朝因战败对西方列强的赔款合计约为13.35亿两白银。
每一份条约上都有李鸿章的签名。
这些巨额赔款加剧了清王朝资本外流,直接导致清朝末期社会经济崩溃,极大的阻碍了我国近代化发展。
国家都被掏空了,李中堂自己的腰包却盆满钵满,让人难以置信。
李鸿章与和珅同样敛财巨万,但不同的是和珅的富贵在他死后就荡然无存了,子孙后代不仅要背负骂名,生前的所有积累也都充公了。
李鸿章虽然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仍被称为所谓“晚晴最后的忠臣”,死后子孙依然富甲一方。
李鸿章的直系后代中有三位后来都成了亿万富翁,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三兄弟后来移居香港,自香港棉纺织领域大显身手。
除此之外,还在银行业、矿业等领域开办企业,其后代如今依然享受着亿万富翁的生活。
关于李鸿章的财富还有一件可笑的事,有传闻说,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王朝和俄国签署《中俄密约》时,俄国沙皇曾批准用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通过李鸿章对清王朝施加压力,以此来迫使清王朝修建自造铁路。
但李鸿章最后实际到手仅有50万卢布,为此耿耿于怀。
李中堂的钱干净不干净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到底是忠是奸我们这些后人也自有自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他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引进西方工业等措施的确是有让清王朝再苟延残喘了几年的,但同样的,从他手上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敛财,也确实加剧了清王朝的崩溃。
我们要加倍珍惜如今和平稳定的生活,在心中牢牢铭记西方列强带给我们先辈们的屈辱,有国家才有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