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祖父锒铛入狱,父亲弃城逃遁,慈禧的娘家人有多落魄?
迪丽瓦拉
2025-07-05 09:02:13
0

狠毒,狡诈,奢侈,跋扈,传奇,27岁垂帘听政,执掌大清达48年之久,

是很多人眼中的“慈禧”,有关她的种种故事至今仍流传着,

回看历史,如此威武霸气的慈禧太后,

有着怎样娘家人?

就先从道光三十三年的一宗“白银亏空”巨案说起吧。

一宗大清“白银亏空”巨案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北京城万泰银号老板张亨智想要给儿子张利鸿捐一个知州的官职,已经递完呈结领取付咨了,但还未交纳银两,

几个月后,一个名叫周二来探望张亨智,两人闲聊时周二谈起捐生吴德泰等人托他去交纳捐项,于是张亨智也请周二一并代交。

不久,周二雇了辆车,将几个人的捐款共计一万一千四百七十四两,分装进十一个口袋前往银库上兑,

这天正好是张亨智在银库当差的弟弟张诚保值班,他负责进库捐银过秤报数。

当时捐纳之风猖獗,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银库门口密密麻麻几乎都是急着交钱的人,

由于此前张亨智早就嘱咐弟弟照应一下周二,早点把银子交上去,因此张诚保在人堆里看见周二时,慌忙拉他过来交银过秤,

或许是场面太过混乱,又或许是疲劳过度,

张诚保在过秤报数时竟出了岔子——将第二秤误报为了第三秤,然而可悲的是,当时的库官头都没抬,就在账面上记下了三秤,

张诚保一看有机可乘就动起了歪心思,

遂将第七秤故意报成第十秤,糊涂的库官又没发觉,还是照数记下了,

就这样,张诚保“浑水摸鱼”昧下了四袋银子,并趁着混乱想办法运回了住处.......

本来这件事也不是能瞒得过在场的其他库丁的,事后他们当然免不了要向张诚保索要好处,

这种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可张诚保到底是有些意难平,所以众人在分赃上闹出了矛盾,

不过令张诚保更恼火的是,

由于人多口杂,银号的伙计听到风声后也跑来向他勒索银两,张诚保哪肯答应,不仅没给银子,还把伙计大骂一顿,

伙计没捞到好处又受到责骂颇为愤恨,遂报复性地跑到衙门告发了此事,

若是告发张诚保贪没库银也就罢了,这名伙计或许平日里没少受老板张亨智的气,又或许担心日后遭到报复,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张亨智也拖下了水,到衙门告发说:张诚保苟同张亨智,偷盗国库银两!

比起库丁贪没库银,“偷盗库银”这个罪名可是重大案件,

南城吏目衙门不敢大意,当即就将此案移送到了刑部,刑部又上报给了道光帝,

这也该着张亨智、张诚保两兄弟倒霉,

谁人不知道光帝是个“财迷”,当时朝堂上君臣可都是穿着破旧补丁衣服,尤如“丐帮大会”一般,

可见道光帝对银子重视到了何种地步,

果不其然,道光帝对此案极为重视,区区小库丁都敢来挖国库的“墙角”,恐怕“盗用已不止此一次”,遂下旨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严行审讯,

令道光帝更为担忧的是,他不知有多少库丁也把手伸向了国库,又发出上谕责令一帮官员火速盘查库银,

官员们不敢懈怠,日以继夜,一袋一袋地逐细过秤,

要命的是,不查则已,这一查结果差点没把道光帝气吐血:大清国库,差点被偷得快见底了!

账面上国库的银子共计一千二百十八万二千一百多两,但是实际盘查的结果却只有二百九十二万二千多两,亏空竟达九百二十五万二千余两之多!

一宗大清“白银亏空”巨案,就这样被揭露出来了。

道光帝接到奏报后愤怒至极,痛心疾首地写下十一个大字:朕愧恨忿急之外又将何谕!

所谓“又将何谕”,不过是气话而已,

当天道光帝就下旨痛骂管库官员是“丧心昧良,行同偝国盗贼”,

下令将自嘉庆五年以后至案发时,历任的管库官员及历次负责查库的御史、大臣严行治罪!库丁一律斩首,家人发配边疆!

几天后,道光帝再次下谕:以上官员倘若去世,详查其子孙有无出仕及现任官职,开单具奏,一并从严查办!

又过了十来天,道光帝下令:

自嘉庆五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历任库官、查库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每月罚赔银一千二百两,已故者由他们的子孙照半数代赔。管库的王大臣每月罚赔银五百两,查库王大臣每次罚银六千两,已故各员也照数减半........

飞来横祸,父债子偿

三道御旨,对当时一个平平无奇的叶赫那拉家庭来说,犹如飞来横祸,

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就是已故管库司员中的一个,

案发时由于吉郎阿本人已去世,这笔赔款就落到了其子景瑞的头上,

按道光帝的旨意,景瑞应赔银四万三千二百两减半,即二万一千六百两,且必须在两年内赔补完毕。

两万多两,在当时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可对慈禧的祖父景瑞来说,也落魄不到倾家荡产来还债的地步,

哪成想,

这件事情竟会给慈禧祖父景瑞、乃至慈禧全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后世不少人认为,景瑞及慈禧全家摊上这么一大笔债务,怕是要倾家荡产来还债了,

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

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已任内阁中书之职,嘉庆六年(1801年)时已升至六品中书,同年十一月又当上了“军机章京”,

到这个地步,实际上吉郎阿的仕途已经很光明了,

章京一职,与军机大臣仅差一步之遥,一向被看作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即使日后没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往往也会被提拔一些肥缺,

吉郎阿就是后者,嘉庆十五年正式补授为户部银库员外郎,这可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肥缺,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坐了三年之久,这在当时算是任期很长了,到嘉庆十八年调任为刑部员外郎,没两年便死于任上,

按当时清朝官员的俸禄标准来说,吉郎阿年俸不过一百多两,支付一大家子的花销或许有些勉为其难了,

但是看他的仕途,不是肥缺就是要缺,在正常俸禄之外,吉郎阿完全可以通过皇帝都默许的一些“灰色收入”,诸如“火耗”、“节礼”、“部费”此类来狠捞一笔,

毕竟能够充任要职,说明他这个人有才干的同时,也颇了解官场的内幕。

慈禧的祖父景瑞,仕途不及其父,

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时候,捐了一个笔帖式派往张家口,七年后升任为盛京刑部主事,又过了三年调回京城,在刑部任职,之后几年,外派做过山东司员外郎、河南司郎中,道光十八年差满回京,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年过花甲的景瑞,即将奉旨前往江苏任知府时,可惜的是景瑞才能平庸导致道光帝对他印象颇不满意,当天又取消了调令,因此景瑞仍回刑部郎中原任,年俸约莫是百八十两,

照他正常的薪俸,两年之内偿还两万多两银子,的确没什么可能,

但是从景瑞的态度来看,他不像是走投无路,反倒更像是压根就不想赔钱!

据当时的追赔规定,景瑞如果不能在两年内赔补完毕,不仅要革去官职,还会被关入刑部大牢作人质,朝廷则会向其后代继续追赔........

景瑞这个人,在官场混迹的年头太长了,结果就对这件事做出了误判,

他凭以往的经验,自认为这次追赔的势头也就在开始时比较凶猛,时间一长就会不了了之了,

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没重视这件事,遇到朝廷催促,他就像挤牙膏一样,少则拿出几十两、多则几百两,总之是在敷衍,想以此拖到风头过去......

结果,两年的期限很快过去了,景瑞仅仅只赔了一千六百两银子,

户部为了宽限他些日子,特地告知他哪怕先还上个六成也行,何至于要闹到吃牢饭的地步,

可景瑞仍旧不为所动,勉强又拿出二百两来应付户部,

后果可想而知,当时国库空虚得很,道光帝正想尽各种办法来弥补亏空,如何会放过能捞油水的事?

到期交不出钱的景瑞,不仅丢了官职,还被关进了大牢........

慈禧一家牟足力气“筹措赔款”

景瑞坐牢后,其子惠征,也就是慈禧的父亲,顿时就慌了,

毫无疑问,这笔赔款自然就落在了惠征的头上!

彼时的惠征,刚刚从区区一名八品笔贴式补授吏部文选司主事(道光二十六年),

年俸也少得可怜,哪有银子赔偿?可若不赔偿,惠征也难逃锒铛入狱的结局,

迫于无奈,惠征只好一边变卖家私物产,另一边想方设法捞外快,加上道光二十八年调升吏部验封司员外捞得一些“灰色收入”,一年多的时间就凑了九千多两,次年又上交了二千八百两,

虽未能还上全部赔款,好歹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这时户部官员才上奏道光帝,请求用叶赫那拉一家的田产抵偿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另将景瑞释放官复原职,

道光帝倒未过多为难,批准了这个奏折,景瑞这才被从牢里放出来,此时已是道光二十九年,虽说是官复原职,但景瑞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实际上景瑞出狱后基本就闲散在家了,他一直活到孙女叶赫那拉·杏贞坐上皇太后宝座.......

经过此事,慈禧一家也算是暂时松了一口气,

道光二十三的时候,慈禧不过8岁的年纪,她的童年几乎伴随着家里“筹措赔款”这件事度过的,

就算如此,完全谈不上当时慈禧一家的生活有多贫困,

更谈不上民间传说慈禧拿着菜篮子自己去买油盐酱醋之事,

慈禧的祖父景瑞虽然退出了官场,可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佟佳氏)还风生水起的,

惠显在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兼京营右翼总兵,最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是位居二品的封疆大吏,

要不是惠显暗中运作,仅凭惠征缴纳的百分之六十赔偿,怎么可能轻易就让景瑞从牢里放出出来呢?

也正是惠显的运作,慈禧之父惠征才开始咸鱼翻身一路升官成了四品道台,也终于达成了慈禧参选秀女的资格,

要知道慈禧在咸丰二年入宫的时候,已经十七岁了,再晚一步她可就没资格参选了,

而且,慈禧入宫是出奇的顺利,当即就被册封为贵人,

这本就离不开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

因此,有这样一个背景深厚的外祖父,即使慈禧一家过了一两年拮据的生活,也决非一般平民的之家可比.......

惠征出岔子,差点拖累了慈禧

可慈禧在宫中的早期生活并不顺利,

与慈禧一同入宫的秀女,即便没生得花容月貌,她们身后的家族背景却不可小觑,

比较起来,叶赫那拉氏出身的慈禧,在一众美人中并不出彩,

她本指望父亲能多一些助力,哪知惠征竟也出了岔子,还差点拖累了慈禧........

惠征自道光八年入仕至咸丰三年三月开缺,虽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始终担任实缺,而且稳步升官加级,从未候补过,

从这一点来看,惠征的工作能力比较强,其人也很勤奋,

他把女儿杏贞(慈禧)送入皇宫后,于当年七月兴冲冲地带着一家老小离京,赶往安徽宁池太广道赴任去作道员。

这也是个人人羡慕的肥缺,该道的驻地是长江边上的芜湖,地处江南,是盛产鱼米的富庶之区,下辖“五府一州”,即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广德直隶州,计有28个县,还兼管芜湖关的税务,

惠征能捞到这个官职,自然离不开咸丰皇帝的有意提携。

照着惠征往日勤奋的作派,加上皇帝的器重,他的仕途自此之后也应当是一片光明才是,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意........

惠征因着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刚到芜湖走马上任,便有些迫不及待开始大把捞钱,毕竟当年为了赔偿朝廷银子,惠征的家底去了大多半,

眼下职权大了,免不了要四处“打秋风”,不到半年的时候,已搜刮了四、五千两白银......

不过他并没再过多少天舒坦日子,

当时正值太平军与清军在湖北地区频繁交战,

本来还没把战火蔓延到安徽,可由于长沙久攻不克,太平军就突然转变了目标,挥戈益阳、横渡洞庭湖,几个月就占领了武汉三镇,

不久太平军又挥师顺江而下,九江、安徽就成了战线,

清廷倒是安排两江总督陆建流督兵增防,

陆建流计划在湖北武穴下游的“老鼠峡”拦截太平军,岂料清军船只开到老鼠峡的时候,太平军早就捷足先登在岸上扎了营寨,

清军毫无防备,顿时被杀得几乎片甲不留,

几天后,还在九江的陆建流才得到清军兵败的消息,还不等他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其部队闻讯就发生了哗变,

迫不得已,陆建流只带了七名亲信狼狈向南京撤退,

当他途经芜湖的时候,召集福山镇总兵陈胜兀和宁池太广道惠征商议,将驻扎这里的千名清兵撤退至离芜湖有三十里的东梁山一带固守,

同时,陆建诚又命惠征去采办粮草。

于是,惠征命人将家眷送到送至宁国府的径县暂避后,自己带了印信和晌银撤退至东梁山......

安庆很快被太平军攻克,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其余的官员死得死、逃得逃,不知所踪。

一片混乱过后,太平军继续顺流而下,打到了芜湖,接着就对准了东西梁山,

惠征见势不妙,以押解晌银为由,带了一万两银子脚底抹油开溜了..........

原本他打算到南京城躲避一下,哪知局势太紧张城门压根就不开,惠征无奈只好又辗转到镇江,暂时投靠了江苏巡抚杨文定,

不过惠征刚刚缓了一口气,就听说南京城也被太平军攻破了,

镇江也不再安全,于是他又转移到了镇江府的丹徒镇......

朝廷那边,咸丰帝听闻江南一带屡战屡败,是既慌乱又愤怒,

尤其是他听说官员们都跑没影了,

更加火冒三丈了,

当天就下了道谕旨查拿逃跑的官员:刑部左侍郎李嘉端担任安徽巡抚总督........查明该文武各员,有弃城先逃、临阵退避者,革职拿问,按律定拟罪名,迅速具奏,毋得稍有瞻询迟延,致千重咎........

不久李嘉端就上报了这些官员的第一批名单,如布政使李本仁、按祭仪张熙宇等等等等,

惠征因为当时不在安徽,所以暂时躲过一劫,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李嘉端打听到一些惠征的情况后,就给咸丰帝拟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说:惠征携带银两印信跑到镇江后就没了音信,听说是在宁国府所属的径县,但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临危逃遁的惠征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内都没上报文书信函,这得严办啊!

可以想象,咸丰帝看见奏折后有多生气,惠征逃跑不说,竟带着军饷一块消失了!

当天咸丰帝就发出上谕,要李嘉端火速查明惠征的下落,调查清楚为什么惠征会带着饷银逃跑!并且宣布罢免了惠征的官职!

这对惠征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尤其他听说逃跑的官员们不是被判流放,就是秋后处决,

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惠征哪经历过这样的事?

惊惧之下,惠征在镇江府径县竟然病倒了,这一病就没再康复,不久就去世了!

直至惠征去世两个多月后,李嘉端才“查明”:

惠征随身带了5000两银子,这些银子经过泾县时,是其家属存在国库里的,所以不确定这是公款还是私款,正在查,但是泾县的官员说,他们县库从惠征家属寄存的银两里,拨出了一千三百五两用来赔还芜湖被劫关税尾项......惠征已经病故,实际上“无从查讯”了.....

至于惠征是否因为护解银两才跑到镇江的,李嘉端并未说明,

事情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不了了之了........

显然,李嘉端在这件事上打起了“马虎眼”,这应当与咸丰帝的态度发生变化有关,

咸丰帝起初非常愤怒,要求李嘉端搞清楚每一个细节,

但短短几个月后,咸丰帝态度大变,

不但没有再提惠征“逃遁”的问题,还疑似有意开脱般下旨,要李嘉端查奏惠征“委办粮台、护解银两”是否属实,这不明摆着要李嘉端放过慈禧的父亲一码么,这其中慈禧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已无从得知,

根据史书记载,慈禧颇为得宠,

但是她足足消磨了六年的时间,

还是靠着生下儿子才当上贵妃,想来惠征一事,给当时还是兰贵人的慈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最后再聊聊慈禧的弟弟——晚清有名的纨绔子弟桂祥。

桂公爷极其夫人的“光辉事迹”

慈禧共兄弟姐妹五人,她是长女,下有照祥、桂祥、福祥三个弟弟,和妹妹婉贞。

慈禧身为长女,颇为懂事,

或许因为她太过懂事,往往得不到多少来自父母的关爱,

相传,慈禧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颇为冷漠,甚至慈禧有些时候会故意与母亲唱反调,母亲不喜欢簪花发饰,慈禧就偏偏要戴,还常说:“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

也不知母女俩究竟在闹哪出戏,总之,不和,

但是慈禧母亲对其他子女似乎关爱有加,尤其是第二子桂祥,

接下来就谈谈这位桂公爷极其夫人的“光辉事迹”。

慈禧封妃后,惠征被依例赐予承恩公的爵位,惠征死后爵位由长子照祥承袭,照祥不久后也病逝,便由桂祥顶替。

这位桂公爷打从娘胎里生出来,几乎就没吃过苦头,

由于两个姐姐,杏贞成了兰贵妃,婉贞成了醇郡王奕譞的福晋,自己又继承了爵位,桂公爷觉得生活简直可以直线躺平了。

桂祥也做过一任镶黄旗副都统,这就是个虚职,既不用他操心,也不用他出力,只管领取俸禄,

按理说,摆在桂祥面前的是不仅是一条平坦仕途,有两个姐姐帮衬,日子应当越过越红火才是,

岂知这位庸碌的桂公爷,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努力一下,一心只想着享乐;

咸丰帝病逝后,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推翻了辅政的八大臣走上权力中心后,桂公爷更加嚣张跋扈了,

整日沉迷在吃喝玩乐之中,没多久就把家底快败光了。

没银子花了,就跑到当铺将皇宫里倒腾出的一些古玩、字画拿去典当,继续逍遥,简直是恶习难改,

婉贞有一次进宫去见慈禧,姐妹两个说起来桂祥经常去当铺一事,本来婉贞想央求慈禧赏给桂祥一个职务,好歹让他有个进项,

慈禧颇为苦恼地表示:“他是块抹不上墙的泥巴,真要赏他个顶戴,让他在任上干出荒唐事来,可如何收场?”

难怪慈禧从未重用过桂祥,

摊上这么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弟弟,都不够慈禧头大的,只能由着他厮混。

不过,到底是亲姐弟,慈禧在为光绪帝娶妻的时候,

硬生生把桂祥的大女儿静芬推上了皇后宝座,

对此光绪帝十分不情愿,

即使没有复杂的政治原因,就说老丈人桂祥、以及丈母娘桂祥的夫人,也让光绪帝心生厌恶。

桂祥的夫人,姑且称之为“桂公夫人”可谓是悍名在外,

道光帝一共有九个儿子,前三个死得早,老四就是咸丰帝,老五被过继给了继位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的亲儿子,老六就是恭亲王奕䜣,老七是慈禧的妹夫醇亲王奕譞,老八是钟郡王奕詥,老九是孚郡王奕譓,

慈禧当年撮合孚郡王奕譓之子载澍娶了桂祥的三女儿,也就是静芬的三妹(三妞),

说起来,慈禧撮合的婚姻都很不幸,光绪和静芬是一例子,载澍与三妞又是一例,

不同于光绪夫妇那样相处冷漠,

载澍夫妇简直是“热火朝天”,可这般火热并不是因为小两口感情好,而是时常闹得鸡犬不宁,经常吵架,

本来小两口闹别扭,时间久了也许能够磨合,

可三妞的性子,即使没继承其父桂祥,也继承了其母桂公夫人,但凡她跟丈夫吵架,都要跑回娘家一顿哭诉,

本来桂公夫人性格就很彪悍,她才不管到底是谁的错,在她眼里,无论是女婿光绪还是女婿载澍,就是仗着皇室身份给自家女儿脸色看,

光绪是皇帝她没有办法,但并不是说她连载澍都治不了,

于是,她跑进宫,添油加醋地在慈禧面前将女婿载澍狠狠地告了一状,

本来载澍就是对慈禧指婚很不满,事实也摆在眼前,三妹压根就不是他的良配,这话说出来又算得什么大事呢,

可偏偏当时朝中不少宗室大臣对慈禧专政颇为不满,载澍这不就是倒霉撞到枪口上了么,

就这么的,慈禧为了敲山震虎,给爱新觉罗氏的皇子皇孙们点颜色看看,

说什么都要以大逆不道罪将载澍处死,幸亏恭亲王奕䜣苦苦求情,

载澍这才逃过死罪,不过死罪免了,活罪却难逃了,

因为区区一点夫妻拌嘴的小事,载澍被狠狠地了一百大板后,关押进了宗人府.......

本来载澍还能少受点罪的,可这位桂公夫人简直是凶狠至极,在杖责的时候竟派人盯着,还搬出慈禧太后来,让施刑的人狠狠地打、往死里打,

等载澍裤子上的血都和肉沾连在一起才罢休,估计像她这样凶狠的丈母娘,古今少有。

气得载澍的母亲孚王福晋,干脆就搬到墓地里住下了,

直到十多年后洋人进京(1900年),载澍才被放出来,之后他就跟母亲孚王福晋一直住在墓地里,

至于三妞,不用想也知道,就是改嫁有谁敢娶?只能守活寡渡过余生。#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
原创 五...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一本书说起,就是这本《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有七本,但是你别害怕,我们今天不讲这本书...
原创 死... 在历史长河中,提起朱元璋,人们往往会用“残暴”这个词来形容他。他以极度嗜杀而著称,甚至在创立明朝之初...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 赵云在生涯中屡次救助刘备父子于危难之际,但职位始终未曾升高,这便是他作为“五虎上将”之一的真实人生。...
原创 前... 前苏联,作为20世纪的超级大国之一,拥有广大的疆土和丰富的资源,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全球都产生了深...
原创 为... 导读:南宋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南侵北宋,但是却在战场上连连遭受挫败,南宋方面则接连获得了...
原创 宣... 封建时代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除了小时候在家里有个小名供父母叫唤以外,长大以后往往没有学名、大号,等...
原创 清... 晚清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过得最窝囊的一个时代,直接影响了时代发展进程,不仅拉大了与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
原创 没... 150多年前,晚清最后的硬骨头清朝名臣左宗棠,临危请命,自筹军饷,抬棺出征新疆,气势摄人,最终收复国...
原创 民... 他是清华第17任校长梅贻琦,曾被学生们称为“永远的校长”。 是他,把清华从一介藉藉无名的留美预备学校...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非常不易。刘邦从一个“小混混”,...
原创 战...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得不提起两个时代的产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实力强大,称...
原创 六... 在晚清中兴时期,中国官场充满了曲折和复杂的潜规则,而胡林翼是其中一位鲜活的例证。担任封疆大吏的他深谙...
原创 如...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除了日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让我们咬牙切齿的恨着,哪怕是美国到处制裁咱们,在这...
原创 殷... 王懿荣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和收藏甲骨文的人,1899年正值清末动荡年代,王懿荣作为翰林院编修面对满...
原创 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段与“春秋”相关的记忆尤为深刻:一部是流传千古的史书《春秋》,另一段则是...
原创 汉... #头条创作挑战赛# 接上篇:汉中之战,刘备击杀夏侯渊背后的密码是啥?汉中之捷的三大功臣是谁? 曹操为...
原创 杨... 说起高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朝鲜半岛的古称。 可是在隋朝时期,高丽不仅占据着朝鲜半岛,还占据了东北...
原创 朱...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后,朱元璋血腥的性格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大都被他屠杀,其...
原创 西... 引言: 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整个封建时代的始末。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由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