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康熙帝作为是清朝功绩卓著的皇帝,他的子嗣非常多也是最多的,达到了56个。其中最早出生的儿子是胤禔,他的母亲是惠妃,是康熙帝继位初期最初的宠妃之一。
按理来说,胤禔作为康熙帝的长子,应该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继承人,承袭父亲的江山社稷。然而却因为某些原因遭到了康熙帝的排斥,最后被囚禁在咸安宫26年,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才被释放。
在这漫长而孤寂的岁月里,胤禔除了读书写字外,只能通过生育子女来打发时间。据说他共有13个妻妾,生了20个孩子,可谓是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秉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无缘皇位的呢?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十四日午时,紫禁城内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夜的寂静,作为康熙帝最早出生的儿子,也是他最初的宠妃惠妃所生的唯一的孩子,被取名为胤禔,意为“福泽永绵”。
胤禔从小就受到了康熙帝的宠爱和重视。他不仅长得酷似康熙帝,而且性格开朗活泼,聪明伶俐,颇有着皇子的气质和风度。除开气度之外,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喜欢读书写字,也喜欢骑射武艺。
胤禔幼年时期并没有住在宫中,而是按照清朝习俗寄养在外面。胤禔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在生活上也很有个性和风趣。
他喜欢交友玩乐,与同龄人相处融洽。有时为了与人开玩笑,甚至不惜捉弄自己的父亲。据史料记载,康熙帝去看望胤禔时,胤禔故意将自己脸上涂满了黑色颜料,然后跑出来吓唬康熙帝。
康熙帝一见到这个黑脸小鬼,吓得跳起来,然后大笑不止。他对胤禔既无奈又宠溺,说:“朕之子,惟此子最似朕也。”
胤禔不仅在文化上有所成就,在军事上也有所表现。他曾经跟随康熙帝两次出征噶尔丹,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能。噶尔丹是清朝的一大敌人,是蒙古的博尔济吉特部的首领,曾经自称大汗,妄图恢复元朝的荣光。
为了这个夙愿,他多次侵扰清朝的边境,与清军发生了多次激战,康熙帝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噶尔丹,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和安全。
胤禔作为康熙帝的长子,也随军出征,参与了战斗。在战斗中,胤禔勇敢善战,不畏艰险,多次立下战功。
不仅如此,他还在战场上救过康熙帝一命。有一次康熙帝在追击噶尔丹时,遭到了敌军的埋伏。胤禔及时赶到,率领亲兵杀入敌阵,将康熙帝救出。
胤禔的出生和成长,可以说是一段幸运和辉煌的历程,他成为了康熙帝最宠爱和器重的儿子,本应该成为清朝最有望继承皇位的太子,然而天不遂人愿。
胤禔虽然是康熙帝最早出生的儿子,但却从来没有当过太子,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康熙帝对太子的人选早就有了心中的人选。
这个人正是康熙的嫡子——胤礽,胤礽作为康熙的第二个儿子,跟胤禔争太子之位还是欠了点火候,但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却给他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势。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帝的初恋以及良伴,她在康熙四年的时候被太皇太后和康熙皇帝共同选中为大清国的皇后,当时她只有12岁,比康熙皇帝大三个多月。
她与康熙皇帝感情深厚,相敬如宾,共同度过了11年的幸福时光,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两个儿子,承祜和胤礽。康熙年少时,早早地继承了大统,是赫舍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辅佐他,开导她,经常陪伴他处理政事,给他提供意见和支持。
但是她在康熙十三年因为难产而去世,年仅20岁。她的死让康熙皇帝悲痛不已,为她辍朝五日,并命令朝中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持服二十七日。
康熙还在她忌辰当天不处理政事,而且对她的思念和怀念从未间断,直到他去世前夕,他还在遗诏中写道:“朕自幼失母,惟孝诚仁皇后之恩惠最深。”
赫舍里虽然早逝,但是她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未动摇。康熙帝将她安葬于清景陵。康熙帝也因为对她的爱惜,而特别宠爱她的儿子胤礽,并在他两岁时就立为皇太子,突破了满清祖宗八代不可极早预立太子的惯例。
而胤禔的母亲惠妃,却不得宠于皇上,因为康熙帝对胤礽的偏爱,而陷入了立储之争的漩涡。惠妃心中不甘,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大统,不惜与其他王爷联合,暗中策划废除胤礽的计划。
惠妃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她却是幕后的主使者。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拉拢了一批王爷和大臣,这些行为都触怒了康熙帝,让他对惠妃和胤禔失去了信任。
康熙帝虽然爱惜惠妃,但他不能容忍有人在他身边搞阴谋诡计,更不能容忍有人伤害他最爱的儿子,将她废黜,永世不得翻身。
由于胤禔没有直接参与母亲的阴谋,而且对国家有功,所以才逃过了一劫。经过这件事之后,胤禔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对太子之位有什么非分之想,而直到康熙四十七年,胤禔才看到一点希望,不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与其说是一个希望,不如说是一个陷阱。
那年,康熙带着朝廷重臣和皇子们去边疆准备考察边防,在路上,胤礽不知是不是失了智,表现得很不称职,让康熙心里不满,大臣们也趁机向康熙告发胤礽的过错。
有一天晚上,康熙去胤礽的帐篷去说事,然而找了一圈都找不到人影,最后才得知胤礽出去找乐子了,康熙非常生气。
回到京城后不久,康熙就在朝堂之上前,宣布取消胤礽的太子资格,这件事让文武百官都大为震动,废立太子并不是小事,必须经过很多繁杂的步骤,而且太子的人选如今还不好找,否则会引起争端。
这时的胤禔感到惊讶之余,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他觉得,太子之位似乎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自己是长子,又年富力强,如果能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那就是天意。于是,胤禔开始积极行动。
将胤礽往火坑里推,并且还多次上书表示赞同康熙的决定,并拉拢其他皇子,表现得非常主动,并怂恿看管胤礽的看守们秘密杀了他,以免后患无穷,但并没有成功。
可是,胤禔这样激进的做法最终招致了灭顶之灾。康熙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胤礽,并没有真的想要废掉他,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当着自己的面夺嫡,胤禔的这番行为明明越界了,康熙很生气,当面责骂了他。然后,康熙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胤禔的计划落空了。
但胤禔还不死心,趁康熙不注意,他想毒害胤礽,幸好这件事被守在胤礽身边的另一个皇子胤祉发现了,并向康熙报告了。
康熙气得要命,对胤禔完全失望了。他认为胤禔太过于冲动和野心勃勃,如果让他继承皇位,必然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最后,康熙命令将胤禔关在宫里,一辈子都不能出去。
这是一场教训,胤禔虽然没有受到母亲的牵连,而自己因为贪功冒进,最终棋差一招导致满盘皆输,被圈禁在咸安宫整整26年,直到康熙帝驾崩后才被释放。
而在这段被囚禁的岁月,胤禔也没闲着,初期他不断地向康熙帝表达自己的冤屈和忏悔,请求父亲的原谅和恢复。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应和改变。康熙帝对他始终冷漠和无视,从未再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
再到后来,胤禔就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想法,而是打算专心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每天吃饱喝足后,就以读书写字为乐,但这终究只能打发一些零散的时间,时间一长,无聊的感觉再度席卷而来。
无奈他只能通过生育子女来打发时间,据说他共有13个妻妾,生了29个孩子,其中有19个儿子和10个女儿。其中在被圈禁这段时期生的20个孩子中有些早夭,有些则沦为平民或奴隶。
胤禔之所以生出这么多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特别喜欢或擅长生育。而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以及对父亲的忠诚和服从。
他希望通过这些孩子来延续自己的血脉和影响力,也希望来感动康熙的心意和恩情。可惜的是,胤禔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康熙帝对他的孩子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他对胤禔的孩子没有给予任何的封号或赏赐,也没有给予任何的教育或培养。他甚至在他去世后,将胤禔的部分孩子剥夺了皇族的身份和地位,将他们赶出了紫禁城,让他们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这就是胤禔的一生,本来在其他皇子中是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但因为做不到心如止水,步步为营,而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以及浪费了大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