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呢?朱元璋:不是我不想,而是不能
迪丽瓦拉
2025-07-05 14:33:54
0

前言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究竟是死在大火中、悄悄逃出宫去、还是远渡南洋,各种传说让历史充满了神秘和扑朔迷离。虽然现今只能根据史书中的零星记载去猜测和编撰,但无疑这个谜题一直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除了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外,明朝立储之事也是备受瞩目的历史事件。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立储抉择影响着明朝的未来走向。

靖难之役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这让他面临了重新考虑立储问题的局面。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越过了儿子这辈,直接选了当时的皇长孙朱允炆。

一、大明开国,寄予厚望,立嫡立长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一统天下,功德圆满。此时的朱元璋已不再是当年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贫苦儿子,而是九五至尊、神武穆穆的明太祖。他一生共育有二十六子十六女,子嗣辈出,自有大明江山可承之人。

而在这其中,朱元璋最看重的,便是长子朱标。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母亲马皇后地位尊崇,生而受万民瞩目。朱元璋非常期盼,朱标能够嗣继大统,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镇宁万世。因此,朱元璋对朱标可谓悉心培养、寄予厚望。

朱标从小便展现出聪慧好学的品质,他温文尔雅,有风度有涵养,举止大方,不随波逐流。朱元璋便请来当世名师,日夜教导。

朱标也不负父亲期待,勤奋向学,涉猎经史,考察古今,博古通今。在诸弟中间,朱标温润仁厚,处事不露锋芒,有能士才臣的时候,便多多提拔重用,所以深得人心。

朱元璋见大儿子学业日进,气质不凡,便欣喜异常。1368年开国之时,他立刻册封朱标为皇太子,以嫡长子身份明确其继承人地位。

朱元璋又选拔官员辅佐太子治理东宫事务,亲自示范如何处理朝政大事,言传身教,一心一意培养朱标成才。朱元璋寄望于朱标能够学习如何经国致用,惠泽民生,将他治世的基业发扬光大、推向更高峰。

如此看来,江山社稷已有传人,朱元璋老去之后,朱标接班顺理成章,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朱元璋还曾设想,等朱标继位之后,自己就可以退隐江湖,隐居乡野,过起悠闲的晚年生活。他白手起家,功成名就,也该卸下身上的重任,让儿子承担统治天下的重担。

二、变故突生,储君之位悬空

然而,天不遂人愿。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年仅30岁。朱元璋震惊不已,他最宠爱的嫡长子,继承人意外夭折,此为奇耻大辱,亦是明朝开国以来最大变故。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辛辛苦苦培养的太子,竟然比自己先行一步,这简直是上天对他的最大嘲弄。

朱标英年早逝,储君之位一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储大事。按照祖制家法,嫡长子去世后,应由次子继嗣皇位。但朱元璋诸子中,多有缺点:秦王朱樉骄奢淫逸,晋王朱棡残忍易怒,成为储君几乎毫无希望。

此外,还有一层因素牵动朱元璋心思——兄终弟及。朱标去世后,诸王中以燕王朱棣年长资格最优,若立燕王为储,其他兄弟必不甘心。一旦爆发兄弟相争之事,后果不堪设想。

燕王朱棣性格强悍,若得志登基,必然要清除异己,让其他弟弟无机可乘。到时恐怕会出现兄弟阋墙,甚至兵戎相见的局面,王室自毁长城。

为了避免这种惨剧出现,朱元璋必须审时度势,慎重选择合适的储君人选。他想来想去,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传位予孙,跳过儿辈。他将目光投向了朱标遗留的儿子们,希望从中找一个品学兼优、文雅之人,以稳固大统。

三、鹿死谁手,内外顾虑

朱标一生两室妻妾:元妃常氏生有两子,但长子早殇;继妃吕氏生有三子。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这三个外孙——朱允炆、朱允熥和朱允桓。

继妃吕氏被尊为皇太后,其子朱允炆按嫡长子顺序成为第一候选人。朱允炆聪慧机敏,温柔坚强,颇有先帝风范,朱元璋对他颇为欣赏。且朱允炆为文官之后,母亲无外戚背景,日后不易生出权倾朝野的局面。

但是,此举势必会招致儿辈们的不满。燕王朱棣年长有功,若被一个8岁的外甥夺去皇位,只怕难以平息他的野心。朱元璋不得不慎重考虑。如果立了朱允炆,燕王极有可能大加反对,以“违背祖宗家法”为借口,发兵造反夺位。

而原妃所出另一孙朱允熥,其母常氏乃常遇春之女,出身名门望族。一旦朱允熥被立为储君,常氏势力可能壮大到难以遏制的程度,外戚专权也将难免。到时朝政将为常氏所把持,皇帝也将沦为傀儡。

内有野心难定之虎,外有强权难制之患,朱元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立储不仅事关宗社大业,更关系到武功文治的延续,必须慎重应对。他必须找一个既能倚重以制衡朝局,又不致走上外戚专权的危险道路,这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实在考验太大。

四、种种布局,志在稳固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终于做出了决定——传位予孙,立朱允炆为储君。1382年,朱元璋亲自为8岁的朱允炆上册为皇太孙。尔后,又拔擢儒臣执掌东宫教导之事,严格考核太孙的学业进度。

朱元璋明白,仅仅立孙为储还不够,更需要通过种种手段巩固朱允炆的地位,防止儿辈和外戚势力的反扑。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首先,大肆诛杀当朝重臣,防止他们结党营私。1388年,以蓝玉为首的十三位开国大臣遭革职抄家,命丧黄泉。明太祖亲自主持此案,以儆效尤。

诸王都受到震慑,不敢妄动。这一次诛杀,足以让朝野所有人看清,朱元璋已经定下了决心,谁要是再敢妄议朝政,后果只能是万劫不复。

其次,制定严苛的藩王制度,防止儿子们进京交结权贵。没有特殊批准,藩王一律不得入京。即便有朝觐祈愿,也必须逐个前来,不能聚集。如此一来,儿子们联手谋反的可能大为减少。朱元璋了解自己的儿子,防微杜渐,才能镇住他们的动向。

再次,订立详尽的《明祖训》,明确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不得更改。以家法来约束子孙,巩固朱允炆的地位。明太祖死后三年内,各藩王不得进京,为朱允炆赢得运筹帷幄的时间。朱元璋不想再看到藩王像自己当年那样乘乱夺权的事发生,所以事先设想每一种变故,并制定应对之法。

朱元璋以随时可诛杀的权力威慑儿子,以严法家规箝制子孙,一步步为朱允炆夯实储君之基。可历史终究难以掌控,谁也不知道这一切布局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的变故。亦或许,朱元璋在立储一事上,终究还是想錯了一步。

五、新君登基,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根据其生前部署,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然而,皇位交接的波澜还在后头。建文初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最终发动靖难之变,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成祖。

究其原因,建文帝登基之初,外戚势力过度膨胀,招致藩臣不满。且建文帝本人书生气息太浓,错误处理了靖难局势,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朱元璋选择传位于孙,固然有其先见,但关键还在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建文帝的失败,并非朱元璋立孙之举完全错误,而是继任者应对变局能力不足。历史发展远比人算计更复杂。朝代盛衰,皆由天意。

朱允炆稚龄即位,终究难敌叔父朱棣的野心。燕王只等这一机会,待建文帝母族过分专权,即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建文帝不敌叔父铁骑,无奈出奔,后下落成谜。朱棣得志即位,正是朱元璋生前所忌惮的局面。

结语

也许立孙为储终究不是上策,朱元璋在垂暮之年,也难免有失算之处。

立储大事,关乎国家社稷。朱元璋一生力图寻找一个贤明之君传位给,但最终也难逃时运功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房子边境派出所联合社区组织观... 为致敬英烈、铭记历史,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成效,7月5日,新房子边...
原创 1... 公元1670年,康熙收到奏报,民间汉人叛乱又起,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已然成事,康熙阅完奏报后头疼不已。...
原创 中... 一提起特种兵,大家都会想到:纪律严明、编织灵活、人员精干、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行动迅速、战斗力强的特...
原创 国... 14年的抗战咱们国家的涌现出很多英雄,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个关于英雄与坚守故事。1941年日军集结25万...
原创 想... 深度学习附件文章后,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和角色两个维度来进一步探讨。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
原创 朱... 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治隆·唐宋》 古代的皇帝可是世...
原创 白...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一个被称为“白蕊姬”的女子生下了一个超乎寻常的怪胎。这个...
原创 分... 分封制在古代社会初期,确实能够有效降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成本,通过分封诸侯来管理广阔的领土。这种制度...
明朝边塞防线都快崩溃了,英宗凭...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中旬,急如星火的军情频频传入京城:自七月十一日起,瓦剌骑兵分道入寇,也先部...
何以中国|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恢弘大气。在高0.5米、长27.4米的长卷上,大运河沿途的...
原创 陈... 1941年,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想调彭雪枫到自己身边担任参谋长。彭雪枫却拒绝了。他说,不去。新四军军部...
袁世凯骑马银币 袁世凯骑马银币:直径约:39.3mm、重约:27.07g。 银币正面为袁世凯骑马图案,背面为清宫前...
原创 吴... 吴三桂,一个明朝末年的名将,为何要投降清朝的多尔衮呢?话说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
原创 清... 自隋唐以降,科举制度便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它为无数寒门学子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尽管公平性仍有争...
一起来看宋代女性千奇百怪的冠饰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年7月1日B3版 文并供图:金陵小岱 近日,社交平台频繁出现“满头簪...
原创 郭... 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感恩”与“报答”的主题,通过历史人物郭子仪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强者如何在群...
原创 逼... 在清朝初期,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逼死一事,成为了历史中的一大谜团。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
原创 文... 《三国志》没有给孟达立传,这应该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如果三国时期真的有脑生反骨之人,孟达肯定要算是其...
董志塬十八大营:左宗棠平定甘陕... 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董志塬之战中捎带提了一下董志塬十八大营的故事,今天就索性单开一篇,专门讲述一下这个...
原创 和...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和珅。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初入仕途的起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