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人有一句话叫做人心难测,人心有的时候如新生的孩子一般干净澄澈,而有的时候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深不见底。由于人们的出身环境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导致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便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如此一来便会分属好几个阵营。
古人所留下的书籍中,教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不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办法。但是有的时候相比较阴谋诡计而已,阳谋更加可怕,因为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对手到底想要做什么却无计可施。古时候最可怕的三个阳谋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最早的典故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年的魏国国君派兵攻打赵国,由于赵国实力卑微,无法与其抗衡,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国家不被分割,因此赵国国君便向齐国求救。想要帮助别人的前提下,必须要保证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因此在孙膑等人的计谋下,他们决定实施围魏救赵。
先派兵去围攻魏国,此时魏国的大军在攻打赵国的路上,当听到自己的国都即将陷入危险境地之时,便会立刻调转方向回去保家魏国。此时的齐国将领们就在半路埋伏,最终的结果魏国损失惨重。
难道当年的魏国将领,不知道会出现这种结果吗?有很大的可能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却又不得不返回,因为他们无法承担国都沦陷的悲剧,所以只能够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提起这个阳谋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曹操和董卓,其实这一典故并不是曹操和董卓想起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出现过。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礼乐制崩坏,他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牵制权。
而在各位诸侯国的争霸过程中,他们为了显示出自己正统的位置,所以通常会厚待周天子。周天子看似是名义上的掌权人,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傀儡,如果能够做到让周天子顺利的禅位给自己的话,那么他也是一个正统的继承人。
封建时期的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以及地位,所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以省去很多战火。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声名狼藉,相比较刘备的正义之师,曹操就像是一个窃国大盗一样。但是在真正的三国时期,曹操的名声和地位要远远远高于刘备,他正是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阳谋,让自己变得名正言顺。
第三,推恩令
在封建历史时期一直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每一位帝王都应该考虑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度。当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之时,他发现郡县制度的漏洞,因此他又重新分封诸侯。
每一位诸侯到自己的封地之后,慢慢地脱离了中央的掌控,曾经原本可以以亲情来维系,但是当王朝经历了几代之后,亲情荡然无存,中央无法牵制诸侯国,所以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诸侯国的权利一步一步扩大,危及到中央集权,因此在汉武帝时期,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实行了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就是利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第一代诸侯国会分封到比较大的领土,而到了第二代之时由于封建时期是一夫多妻制,因此每一代的诸侯都会拥有很多的子嗣,在这种条件下,诸侯就会将自己所得到的土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以此类推,当传递到几代之后诸侯国手中拥有的权利和土地越来越小,自然无法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当推恩令被推行下去的时候,我相信诸侯国一定会想到有此种结果,但是高堂之上的君王给自己推行的这一政策,找了非常合适的理由,诸侯国无能反抗,所以只能够逆来顺受,最终的结果就是诸侯国渐渐被中央集权吞并,汉武帝这一做法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结:相比较阴谋诡计而言,一些阳谋更让人束手无策,人生有很多的战场,有正面的厮杀也有心理战,心理战能够取胜的关键便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封建时期的帝王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战火,因此他们会给自己的某一些行为选择良好的借口,一些光明正大的阴谋诡计让人更加无可奈何。